為什么南周就不能“頑皮”一點?

責任編輯:蔡軍劍

前幾天,我去了廣州,特意去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遠遠的看著有點舊的,寫著南方周末,在這里讀懂中國的廣告牌,心里尤為感慨。我大約在樓下站了10分鐘左右,南周編輯部有我尊敬的人,但在現實中我們又是陌路人……我想給南方周末提兩點建議。

一,加強與讀者的交流。南周的大樓,在現今高樓大廈林立的時代,可以用破爛形容,包裹在里面的也許發光發亮,但我們無從所見,畢竟也是辦公的地方,外人也不方便進入吧。若可以,我小小的提議,為什么不增加與讀者的交流?直面的,甚至邀請一些有想法的讀者參與到你們的版面中?還有就是紙面的交流,我最愛看的就是“讀者來信”,但畢竟是單方面的闡述,沒有任何回應(下期或者很多期以后),為什么我們不借鑒《獨唱團》的那個“問所有人”的模式,我們做一個中介面,去溝通讀者與他們不能所及的人,這種親和感,是中國所有報刊都沒有的,事實上,這一點都不會降低報刊的思想或者深度,反而減少了讀者與報刊的距離,加大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性。

二,做我們大家都愛做的事情。我身邊很多人都不懂南周,在廣州也如此。以前,我認為是南周故作深沉。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來說,越簡單的東西是越容易得到更多人關注的(比如微博),速食化。我覺得要南周去改革版面是不可能的,但回頭想想,我們大家都在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你添你的字,我消耗大量時間(也許微博的140個字就能明白,可看完整篇文章,卻虎頭蛇尾),紙質媒介正面臨網絡沖擊,如果哪天微博或論壇出現某個像南周性質差不多的團體,分析和挖掘新聞報道,那么結果可想而知,而且這樣的事情正是一種趨勢。做我們大家都愛做的事情,南周需要放下的何止是高傲的身段(對,南周很高傲),還有合理的報道,就像各種模式化的言論一樣,看多聽多會膩,為什么南周就不能“頑皮”,為什么南周就不能“可愛”?我相信,大部分人是能認同這種“頑皮”和“可愛”的,南周的群體必然要年輕化,怎樣去影響80、90后群體?關鍵是他們得看!怎么看?怎么變成全民性閱讀報刊,這里面除了國家大事,應該多一點“人氣”,與人接近的氣息,至于怎么做到這點,其實也不難。1:報道少一些主觀(這里南周是很好的);2:提高張弛力度,能放得開,也能收得??;3:多樣性,只有那些頑固的老頭,才認為面包和米飯不能一起吃,我們南周致力的是“讀懂中國”,讀和懂其實兩個概念,多樣性的原則,就是讓它們變成一個概念。

編者復言:

謝謝良泉同學“頑皮”“可愛”的建議。不過,您說的“只有那些頑固的老頭,才認為面包和米飯不能一起吃”,似乎有失公允,老人家的“頑固”或許飽含智慧。但我們也不必爭辯,先立此存照,讓時間老人來做裁判吧。歡迎更多朋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給予《南方周末》各種各樣的建議。我們能做的,不一定盡合您意,但必當誠誠懇懇地回復。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