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的啟動路徑
針對金融改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認為,推進金融改革,首先要處理金融體系中的壞賬,清理壞賬之后,第二件事是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改革思路需要調整一下,應該是基層創新和頂層的總結與推廣相結合,而不單純依靠頂層設計。同時還應該增加央行的獨立性。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許小年。
編者按: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取得強勁增長的同時,金融改革也在推進中。李克強總理說過,改革是中國的最大紅利。把握未來改革的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期南方周末刊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許小年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改革思路需要調整一下,應該是基層創新和頂層的總結與推廣相結合,而不單純依靠頂層設計。
金融不能淪為政策工具
好在2000年前后搞了銀行改革,否則的話,銀行體系無法承受“4萬億”和“4萬億2.0”的重壓。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政企分家、政金分家,但實際發生的與之相反,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國進民退大趨勢下越走越近。以“4萬億”為代表的財政刺激政策大部分都貨幣化了,真正的財政投入不到2萬億,政府和國企的投資項目主要靠銀行貸款,由金融機構出錢。在拉動內需以及產業政策的強力影響下,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受到侵蝕,獨立評估風險和收益的能力、根據風險和收益的平衡選擇項目的能力不斷降低,為政府的拉動內需和扶持重點產業服務,金融機構再次淪為政策工具。
不僅是信貸、保險、資本市場,貨幣政策實際上也以穩增長為唯一目標。貨幣政策目標的官方表述雖然是多重訴求,例如穩增長、調結構等等,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最硬的指標還是GDP增長,而且貨幣供應作為總量政策,不具備調整結構的作用,結果就是為了保增長而繼續發鈔。
為了保增長,2009年前后的貨幣政策說是適度松寬,哪里是適度?分明是極度松寬,極度松寬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危害不僅是長時間的通脹壓力,現在大家在菜市場、在超市里感覺到的通脹,和公布的CPI數據有不小的出入。更嚴峻的挑戰是,由于長時間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市場資金成本的扭曲,直接助長了一大批低效甚至無效的項目上馬,這為中國經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第一次貨幣和信貸的極度放松在2009、2010年,第二次放松就是民間盛傳的“4萬億2.0”版。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而不是財政,再次充當了主要的資金供應渠道。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社會融資總量對GDP的比率,2012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