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關于歐洲的三本書
《百科全書》以科學理性精神,批判政治專制、宗教偏見和經院哲學?!稄澢募沽骸芬粫鴱?“宣傳”這個視角比較研究納粹德國和民主德國。在《歐洲精神》一書中,作者認為歐洲的未來無非走向兩端,或者在仇恨和野蠻中沉淪,或者在哲學的精神中重生。
一 跨國生意:思想價值的發現
法國大革命以非和平的抗爭形式,把自由、平等、人權等現代價值觀念,傳播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各地,改寫了人類命運的圖景。這叫“創世紀”。
大革命的思想觀念來源于“啟蒙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知識界精英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其中《百科全書》是標志性的。這部由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主編,知識分子集體撰寫的所謂“辭書”跟一般的工具書,包括《不列顛百科全書》大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僅介紹新知識,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批判政治專制、宗教偏見和經院哲學,富于挑戰性,簡直就是一部政論集。因此,它理所當然地遭到政府的查禁,反動的政治勢力及教會勢力的嫉恨,同時為新興的第三等級、法國革命黨人所歡迎。
美國著名的歐洲文化史專家羅伯特•達恩頓十分重視《百科全書》在近代歷史中的作用,在其著作《啟蒙運動的生意》中稱之為“一場偉大的思想運動的知識大全”,“是人類精神和出版物的偉大勝利”。
關于《百科全書》研究,歷史學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編纂者和舊制度的沖突上面,達恩頓卻把目光從知識者那里移開,集中到出版商身上,主角由狄德羅們換成了龐庫克們,于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成了一樁生意。在書中,他讓我們看到,一部危險的顛覆性著作,如何戲劇性地藉由投機性質的商業運營而迅速擴大其思想影響的。
達恩頓說,《百科全書》的出版史是一個“好故事”。他把英國人的經驗主義和法國人對社會史的興趣結合起來,通過檔案,賬本、數字、圖表以及其他資料編織這個故事;追蹤一部書的生命周期,猶如講述一部戰爭史。權力、資本、知識和思想,在這場公開而又隱蔽的戰爭中相互利用,交鋒,妥協,攻占或退守。我們在書中會有許多意外的發現,比如:《百科全書》的第一批、也是最熱心的一批讀者,竟然是官員、貴族、特權者,有身份的人;又如,《百科全書》初版在國內不能銷售,出版商卻把市場開到了國外,雪球越滾越大,以致后來演變成為跨國的出版協作機構,一部遭受最多最嚴厲迫害的禁書成了最大暢銷書;又如,書報審查機關本來是《百科全書》的死敵,而總監馬爾澤爾布竟成了有力的保護人。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