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訴法“體檢”:小心舊病+后遺癥
“第一季度新刑訴法落實情況調研報告”的結論是進步很大,問題不少。立竿見影的是,困擾刑辯律師多年的會見、閱卷、調查取證“三難”問題得到緩解,意料之中的是,“三類案件”成了一些地方阻止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的擋箭牌。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岳進祥
北京第一看守所新改建的9間律師會見室首次投入使用,取消了監聽設備,僅安有探頭。
編者按: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最近組織學者討論提升司法公信力,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談防范冤假錯案,都離不開程序公正——“看得見的正義”。新刑事訴訟法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已一百多日,效果有喜有憂,需要公權力堅守本位,需要法律人共同推進。
“三類案件”的規定存在著被任意解釋的風險,成了部分辦案機關的擋箭牌。
“公檢法有配合又有制約,這是兩個關系。有制約,你就不能搞成劉關張。”
進步很大,問題不少。
2013年4月21日,北京尚權律師事務所發布“第一季度新刑訴法落實情況調研報告”,結論如上。
立竿見影的是,困擾刑辯律師多年的會見、閱卷、調查取證“三難”問題得到緩解,意料之中的是,“三類案件”成了一些地方阻止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的擋箭牌。
在4月21日召開的座談會上,中央公檢法司官員、律師、學者,坐在了一起,幾乎所有人的發言都繞不開近幾年緊張的辯審關系,給出的藥方一樣:尊重法律,捍衛規則。
曾參與刑訴法修改論證工作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對新法實施情況“很高興,很振奮”,但也提醒要追蹤,“刑訴法是一部大家都想做到但是做不到的法律”,“知易行難”。
新法遇上“土政策”
5分鐘,辦手續、干警提人、會見,律師李長青坐到了他的當事人面前。這是2013年1月9日下午,北京市第一看守所。
“順利得難以置信。”李長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以前,這個過程快則半天,慢則需要等上幾個月。能不能見得到,還不一定。
尚權律所發布的上述調研報告稱,新法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