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來華朝鮮人數據看中朝關系 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孤島
沒有一個國家是一座孤島。無論是出于不情愿還是主動意愿,近幾年朝鮮來華人數始終保持高速增長。這些來華朝鮮人不僅僅與中國接觸,實際上也在通過中國和國際社會進行更多的交流。這或許是朝鮮在冷戰后重新開放的起始。
責任編輯:史哲
數據來源來自中國旅游局。
編者按:無論是聯合國、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關朝鮮的數據往往只能通過推算、演繹才能獲得。因此,中國國家旅游局關于朝鮮人過去八年的入境記錄,也成為一個觀察中朝關系的彌足珍貴的窗口。
自然界有一些生物每年會定期沿著固定的路線奔波,這被稱為遷徙或洄游。每年的3、4月之交,是朝鮮人前往中國的洄游季的開始。自2005年甚至更早的年份開始,每到這時候,拿著大包小包的朝鮮人就會出現在丹東的萊佛士酒店、商鋪,或者其他口岸的類似地方。
2013年的3、4月有點反常。朝鮮比往常更樂于表現他們高昂的戰斗激情,鴨綠江的一邊先是核試驗,接著備戰,又是要發射導彈,再然后韓國企業全面撤離開城工業園……
而在鴨綠江這邊,一些不同尋常的跡象也很快被人注意到。延邊大學數名朝鮮留學生沒有按時返校;有位原定4月初過江的朝鮮勞工傳話過來說因為形勢變化今年不能來了;還有,到了午夜,丹東一側岸邊會有人勸說夜游者不要在岸邊逗留……
不過,一過4月中旬,當朝鮮商販和他們的大包小包如期出現,氣氛緊張便瞬間煙消云散。
2013年的4月屬于不正常時期的正常。中朝之間,說不上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之處不少,一向被視為“聯盟”,擁有1400公里邊界,但到2012年朝鮮來華人數剛剛突破18萬人次,而隔海相望的韓國當年記錄是407萬。不過,中朝民間交往表面上的確是在加強。2012年,全球來華人數平均增長0.29%,但朝鮮來華人數的增長是18.56%。
在朝鮮,普通人出國并不自由。因此,快速增長的出國人數往往蘊含著某些政治涵義。每個能夠穿行邊界的朝鮮人都可能成為連接世界和朝鮮的信號。與那些在鴨綠江上走私的邊民和脫北者相比,這18萬或許是朝鮮與世界連線中帶寬最寬的一段。
金正日主席訪華以后
很長的一段時間,朝鮮人來華穩定在每年十萬人次上下。相鄰兩年之間的波動,多則一萬四五千,少則兩三千。跳躍出現在2011年,當年來華朝鮮人一舉突破15萬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約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