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于見】面向未來,談談理想
在此文化、生活日益物質化、日益貧乏的時代,不妨向中國的過去學習生活。在今日中國,過去已經成為一座座廢墟了,但就像希臘羅馬那些廢墟一樣,它們依然能夠激發出文藝復興。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王津
過去已經成為一座座廢墟了,但就像希臘羅馬那些廢墟一樣,它們依然能夠激發出文藝復興
“理想”這個詞的出現是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ideal,理想的、完美的、最好的、完全或相當令人滿意的、想象的、假設的。理想在西方曾經導致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威爾遜主義等等,曾經天翻地覆地影響過20世紀的人類歷史。
道法自然的中國過去沒有這個詞。中國有“理”這個字,理,最早是作為動詞使用,《說文》說,“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從玉。”治,一種水流動的狀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和氏》)。理,要道法自然,順玉之文,但玉也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的升華,治玉的是人而不是水。“理”又會意出道理的理。在中國傳統中,“理”總是在動詞和名詞之間。玉是石頭不能忽略,但玉乃石之美者才是終極,而終極又總是從璞開始。“玩”這個字也很有意思,由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