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的兩點歷史經驗
從宋代的市鎮發展史以及佛山的城市治理史中,我們發現宋后的“市鎮化”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城市化的動力來自經濟的拓展,而不是權力的命令。其二,城市化的進展跟市鎮自治的發育是同步的。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建宇
從宋代的市鎮發展史以及佛山的城市治理史中,我們發現宋后的“市鎮化”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城市化的動力來自經濟的拓展,而不是權力的命令。其二,城市化的進展跟市鎮自治的發育是同步的。
如果我們要列出一些考察一個社會是否完成近代化、進入現代社會的指標,我想,其中有個指標是不可遺漏的,那就是“城市化”。這是一個從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商業、服務業為經濟主體的現代城市社會的歷史過程??梢哉f,城市化乃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套用今日學界與官方的說法,即所謂“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
城:政治驅動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工商業繁榮的城市,如臨淄、邯鄲、郢都、鄭城等等,都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當然其時還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耕時代,城市只是鑲嵌在廣漠的鄉村網絡上的商業節點與政治中心而已,雖有城市,但遠遠談不上“城市化”。應該說,中國最早的城市化發生在宋代,其標志包括:城市經濟非常發達,大量的商業市鎮星羅棋布,城市人口達到20%以上,商業稅比重首次超過了農業稅。許多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并非全無根據。
回顧宋代以降的城市化歷程,我們將會發現中國有兩種城市化的傳統:第一種是政治力量驅動的城市化,可謂由“城”而形成“城市”,城,即國家構建的政治中心;第二種是經濟力量帶動的城市化,可謂由“市”而形成“城市”,市,即民間自發形成的區域經濟中心。后一種城市化,跟今日人們常說的“城鎮化”相當接近。
宋代之前,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由“城”而來。國家出于軍事和政治的需要,在首都筑造都城,作為一國之政治中心;在各地的要塞筑造縣城,作為區域的政治中心。再運用行政系統的動員力量吸納物資與人口,最后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