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防民之口重于防災救災?
也許,確有那么一些人,再大的洪水不怕,再多的死人不怕,怕的只是追問,哪怕僅僅是一個弱女子的追問?
公民巡視
“紅鉆帝國”被抓了,相應地,關于濟南水災的爭論,就幾乎全部轉移到銀座是不是死了人這個次一級的話題上。34人怎么死的?為什么死的?誰應該對此負責?所有這些關鍵問題,反倒很少人關心了。
濟南網友“紅鉆帝國”被抓了。從媒體得到這個消息,我并不驚訝。舜網論壇稍前的激烈交戰,我是一個旁觀者。那時就有人揚言:再這樣鬧下去,可以把你給抓起來的。不知道揚言者是何方神圣。反正,“紅鉆帝國”果真進了局子。
“紅鉆帝國”之所以進局子,據說是因為她相信朋友的現場目擊,銀座地下商場肯定淹死了人。所以事后銀座才被數百警力嚴密封鎖達數日之久,所以迄今銀座商場仍無法公布事發過程的全部原始錄像以自證清白?!凹t鉆帝國”所說是否屬實,我是沒辦法去查證的。但是我知道,濟南肯定淹死了人,而且淹死的人還不是一個小數字。據地方當局自己的說法,至少淹死了34人。這34人可能部分死于銀座,也可能沒有一個人死于銀座。但他們是不是有人死于銀座其實并不重要,他們死在哪里其實并不重要,他們都在濟南的這場大雨中死了,而他們本不該死,這是一個非常慘痛、非常嚴重的事情,應該有人為這個事情負責,這才是全部問題的關鍵,這個問題才最重要。
但是,“紅鉆帝國”被抓了,相應地,關于濟南水災的爭論,就幾乎全部轉移到銀座是不是死了人這個次一級的話題上。34人怎么死的?為什么死的?誰應該對此負責?所有這些關鍵問題,反倒很少人關心了。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直到現在,地方當局可以無須公布34人死亡名單,也無須交代34人死亡的具體經過,也無須給市民一個解釋,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人站出來,給死難者家屬,給全體市民哪怕是輕輕說聲對不起。跟抓捕“紅鉆帝國”的積極性,形成鮮明對照。
“紅鉆帝國”的言辭未必無懈可擊,但從根本上說,都不過是表達她對悲劇的頑強追問。那些追問,原本應該屬于舉證倒置范疇,應該讓被追問者自證清白,她原本沒有舉證的義務,作為公民,她具有追問悲劇的天賦權利,卻不該為履行天賦權利而付出代價。
一方是23歲、涉世未深的弱女子,一方是強大的地方當局,這是一個多么有意味的對比。地方當局用在對付個人言論上的力氣,在對付個人言論上所體現的效率,遠遠高于用在防災救災上的力氣,遠遠高于防災救災的效率。似乎,對付個人言論,比防災救災更是當務之急;似乎來自民間的輿論,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凹t鉆帝國”在第一時間就被抓了進去,那至少34條冤魂的名字,進而濟南整個的城建布局、公共設施布局,怎樣在反思和改進,我們卻難以知道。
也許,確有那么一些人,再大的洪水不怕,再多的死人不怕,怕的只是追問,哪怕僅僅是一個弱女子的追問。因為,再大的洪水淹不掉他們的烏紗,而來自民間的頑強追問,可能讓他們的失職行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所以,每當災難降臨,他們本能的反應不是全力救災善后,而是全力封殺悠悠眾口,口里念著“以人為本”,心底卻把自己的個人得失進退,看得比災難中逝去的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更重要。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禍根。(作者為時事評論家)
“紅鉆帝國”被抓了,相應地,關于濟南水災的爭論,就幾乎全部轉移到銀座是不是死了人這個次一級的話題上。34人怎么死的?為什么死的?誰應該對此負責?所有這些關鍵問題,反倒很少人關心了。
濟南網友“紅鉆帝國”被抓了。從媒體得到這個消息,我并不驚訝。舜網論壇稍前的激烈交戰,我是一個旁觀者。那時就有人揚言:再這樣鬧下去,可以把你給抓起來的。不知道揚言者是何方神圣。反正,“紅鉆帝國”果真進了局子。
“紅鉆帝國”之所以進局子,據說是因為她相信朋友的現場目擊,銀座地下商場肯定淹死了人。所以事后銀座才被數百警力嚴密封鎖達數日之久,所以迄今銀座商場仍無法公布事發過程的全部原始錄像以自證清白?!凹t鉆帝國”所說是否屬實,我是沒辦法去查證的。但是我知道,濟南肯定淹死了人,而且淹死的人還不是一個小數字。據地方當局自己的說法,至少淹死了34人。這34人可能部分死于銀座,也可能沒有一個人死于銀座。但他們是不是有人死于銀座其實并不重要,他們死在哪里其實并不重要,他們都在濟南的這場大雨中死了,而他們本不該死,這是一個非常慘痛、非常嚴重的事情,應該有人為這個事情負責,這才是全部問題的關鍵,這個問題才最重要。
但是,“紅鉆帝國”被抓了,相應地,關于濟南水災的爭論,就幾乎全部轉移到銀座是不是死了人這個次一級的話題上。34人怎么死的?為什么死的?誰應該對此負責?所有這些關鍵問題,反倒很少人關心了。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直到現在,地方當局可以無須公布34人死亡名單,也無須交代34人死亡的具體經過,也無須給市民一個解釋,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人站出來,給死難者家屬,給全體市民哪怕是輕輕說聲對不起。跟抓捕“紅鉆帝國”的積極性,形成鮮明對照。
“紅鉆帝國”的言辭未必無懈可擊,但從根本上說,都不過是表達她對悲劇的頑強追問。那些追問,原本應該屬于舉證倒置范疇,應該讓被追問者自證清白,她原本沒有舉證的義務,作為公民,她具有追問悲劇的天賦權利,卻不該為履行天賦權利而付出代價。
一方是23歲、涉世未深的弱女子,一方是強大的地方當局,這是一個多么有意味的對比。地方當局用在對付個人言論上的力氣,在對付個人言論上所體現的效率,遠遠高于用在防災救災上的力氣,遠遠高于防災救災的效率。似乎,對付個人言論,比防災救災更是當務之急;似乎來自民間的輿論,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凹t鉆帝國”在第一時間就被抓了進去,那至少34條冤魂的名字,進而濟南整個的城建布局、公共設施布局,怎樣在反思和改進,我們卻難以知道。
也許,確有那么一些人,再大的洪水不怕,再多的死人不怕,怕的只是追問,哪怕僅僅是一個弱女子的追問。因為,再大的洪水淹不掉他們的烏紗,而來自民間的頑強追問,可能讓他們的失職行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所以,每當災難降臨,他們本能的反應不是全力救災善后,而是全力封殺悠悠眾口,口里念著“以人為本”,心底卻把自己的個人得失進退,看得比災難中逝去的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更重要。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禍根。(作者為時事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