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大男人 以小為美
生活在一個物質過剩的年代,人們常常被建議:開大車,住大房—成功人士的選擇。但在早已經歷過經濟飛速發展過程的歐美國家人士看來,“小”似乎已經成為更多熱愛環保、反對鋪張、崇尚簡約的精英人士共同的選擇。
生活在一個物質過剩的年代,人們常常被建議:開大車,住大房—成功人士的選擇。但在早已經歷過經濟飛速發展過程的歐美國家人士看來,“小”似乎已經成為更多熱愛環保、反對鋪張、崇尚簡約的精英人士共同的選擇。
Think Small
“我們的小車不再是個新奇事物了。不會再有一大群人試圖擠進里邊。不會再有加油生問汽油往哪兒加。不會再有人感到其形狀古怪了。事實上,很多駕駛我們的‘廉價小汽車’的人已經認識到它的許多優點并非笑話,如‘加侖汽油可跑32英里,可以節省一半汽油;用不著防凍裝置;一副輪胎可跑4萬英里。也許一旦你習慣了甲殼蟲的節省,就不再認為小是缺點了。尤其當你停車找不到大的泊位或為很多保險費、修理費,或因為換不到一輛稱心的車而煩惱時,請你考慮一下小甲殼蟲車吧!’—Think Small(往小處想)。”這是大眾甲殼蟲進入美國時的廣告。60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當時,美國汽車市場是大型車的天下,德國大眾的甲殼蟲剛進入美國的時候,非常不招人待見。后來著名廣告人伯恩巴克通過調查發現了甲殼蟲價格便宜、馬力小、油耗低的優點,是與美國汽車相對抗的完全不同的車子,采用反傳統的逆向定位手法,提出“Think Small”的主張—正話反說引出甲殼蟲的優點,改變了美國人一貫熱愛開大車的觀念。從此大眾敲開了美國車市的大門,其小型汽車的銷量穩居全美之首—直到日本汽車加入美國車市的戰場。
小·即時尚
廣告導演陳希的家,位于廣州近郊。在這棟小別墅里,安放著他的汽車收藏品之一:一臺老款的甲殼蟲。
“我的這輛甲殼蟲,具體年份沒辦法查了。原本它的車架號應該在車廂內部,后座地板突起的梁架的位置?,F在這個位置已經看不清楚了。”陳希的行家朋友們根據這輛車的款式和規格,推測它是1958到1964年之間在西德出廠的車款,“翻新的時候,我們發現車漆經過好幾次重噴,判斷它曾幾易其主,中間很可能有一段時間在泰國或越南之類的東南亞地方使用過。”
因為從小就癡迷汽車,陳希對甲殼蟲頗有研究。“沒有任何一輛車能像甲殼蟲那樣,緊密連接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它是德國經濟奇跡的象征,是汽車行業的奇跡,也是一輛真正意義上的‘國民車’。”
甲殼蟲的興起跟汽車工業的歷史亦緊密相關。一戰過后,德國經濟非常蕭條,在奔馳公司的一次董事會上,德國著名的汽車工程師、后來的豪華跑車公司保時捷的創立者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力主開發小型轎車,但得不到任何支持。失望之下, 他在1928年底辭職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保時捷汽車設計所。最初的甲殼蟲—大眾VW-1,就是由保時捷設計、奔馳公司打造的。200名黨衛軍士兵駕駛著這種發動機排量不足1升,最大功率僅23.5馬力的小車,進行了不間斷路試,公路平均車速98公里/小時,鄉間土路上的平均車速也有82公里/小時的不俗成績。最終VW-1得以大規模投產,成為真正的“國民車”。
陳希是在1999年“弄到”這臺里程碑式的小車的。“那年旅行回來,為了找路,我們繞到一個加油站,看到了這臺我夢寐以求的甲殼蟲。我很興奮,圍著車轉了好幾圈。雖然它已經被噴成恐怖的粉紅色,但定睛一看,還是地道的一個款,并不是平時我們在婚紗影樓看到的那種所謂假裝古董的車款,車后邊放著一個紙板寫著此車轉讓,趕快打傳呼機,聯系車主要購買。當天就把它拖回去了。”
在陳希心目中,甲殼蟲是“小而美”的。“我一直都喜歡小車,我們市面上見到的經典款小車,它們其實都代表了一個時代,儲存著人們對汽車文化的記憶。有故事的經典品牌的小車,這十幾年來不但沒有沒落,反而紛紛推出更符合現代使用習慣的新款。比如新的Mini Cooper,比如六十年代風靡歐洲的菲亞特500,它們都給追尋這些車的故事的人提供了一個選擇。”
其實,在陳??磥?,“小”代表著精工細作,并不是便宜或劣質的代名詞。“和當年不同,這些小型車,售價最低的也要十幾萬,只能坐兩個人,根本不屬于一般中產階層會考慮的范疇。”
陳希 廣告導演,作品曾獲2004 年美國莫比獎金獎,代表作:《鶴舞白沙我心飛翔》等。
小·即不堵
實際上,因為工作需要,陳希本身也是大切諾基、路虎等大排量車的車主,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是,隨著時代的改變,手機、電腦、電視等工具,日漸小型化了。
“對‘小’如果你僅僅理解成‘摳唆’,還不如更隨便些。我覺得‘小’是一種潮流。汽車設計的潮流是小排量化,小型化。小車更經濟,更環保,而運用新能源、設計輕量化的汽車,正是現在環保人士熱衷推廣的。小車的工藝不含糊,通過渦輪增壓等科技手段,提高汽車的性能,用更少的油,實現更強的動力。它們有品質感,有設計感,有故事。”
陳希說,“小車不堵”,因為在如今交通擁堵、車位難求的狀況下,小車更貼近大城市用戶的需求。與此同時,陳希更覺得對“小”的接受和認同,也代表著車主本身已經可以接受低調的生活態度,“否則你如果老覺得別扭,不太有面子,不舒心,就沒有必要去購買。”陳希有不少朋友,還在追求面子的人生階段,“他們要的是一種蒸蒸日上的感覺,三五年換一輛車,越換價格越高,這是要彰顯給別人看,你的事業比較成功。這些外在包裝,給你帶來身份提升的附加值。”
在中國社會,先敬羅衣后敬人的風氣并沒有因社會發展而削減,反倒似乎有越演越烈的嫌疑。有“門兒清”的商業圈朋友總結說,“女人出門看包,男人出門看車。”從前出外應酬的時候,桌上客人常常會掂量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煙,而如今那些“熱情的主人”,則更喜歡送客送到停車場,這個習慣,無非就是看看你開什么車—那意味著你有多少的實力。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曾飛對此深有同感。也許正因為這種氛圍,曾飛和身邊的朋友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緊湊的Smart轎車。“人是否霸氣,跟周圍物品的關聯度不大,擁有強大的內心更重要?,F在隨著年齡增長,我可能不太關注別人怎么看了。我發現讓別人關注或讓別人看并不是特別好的事情,年齡大了發現人生很重要的部分不是被別人看,而是要去看世界。”
北京人曾飛,江湖人稱“飛哥”。從小在大院長大的他,有著跟網易創始人丁磊接近的人生軌跡, “當年沒有跟家人商量,就離開了鐵飯碗。10年前就開始做增值業務,自然就關注到游戲上。” 游戲行業是完全靠自己創造力就能成為優秀的公司,做出好產品的一個行業;相比之下,如果從事傳統行業,很難從默默無聞到脫穎而出。如今從事手機游戲開發的曾飛,投資的鼎訊互動剛在三板(中關村的股權交易所)上市。“我們一直認為手機游戲的未來一定像互聯網游戲那樣的,手機游戲的明天一定是互聯網游戲的今天。”把眼光放更長遠一點兒來說,像Smart這樣的車款,也許正代表著汽車工業的明天。除了摩托車,曾飛最愛的座駕是一臺兔年限量版的Smart。在這個七尺男兒眼里,它意味著更舒心的生活,“很多物品的設計本身是要給人們方便的,發展到現在,反而讓生活變得更不方便。Smart是兩個座位的,一個人或兩個人,在大城市停車和出行,Smart都是最好的選擇。然后我突然發現生活變得更簡單了,很方便,不用考慮車位。別人停車要停很遠,我可以停很近。我有幾個朋友都買了Smart,都是男的,還有老頭。”
愛自由的陳希把電動摩托車當作掛飾擺上墻。
小·即隨性
“一直在開大車,一直在商務的感覺中。感覺車是一個工具,是跟我的工作密不可分的,跟我生活沒有聯系。”曾飛這樣形容自己二十年來作為車主的感受,而如今“Smart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娛樂的一部分—我不希望一直在工作的狀態,希望是快樂的狀態,生活的狀態”。
與曾飛的情形類似,很多車主購買微型轎車,都是出于“生活感受”的考慮。微型轎車Smart,在中國譯作“精靈”。它是梅塞德斯-奔馳(Mercedes-Benz)汽車公司和世界手表業巨頭斯沃琪(Swatch)公司創意合作的產物,字母S代表斯沃琪公司,M代表梅塞德斯公司,而art是“藝術”的意思。90年代,傳統老牌汽車梅賽德斯正處于更新換代時期,品牌急需創新,而與Swatch的設想正好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合資企業mcc(micro compact car)微型車公司。除了擁有來自奔馳的汽車制造技術和Swatch公司提供的設計,還有富于創意的銷售思路,讓人們可以像選擇一塊塑膠手表那樣,選擇按自己的心情去購買一臺汽車。
“當時看著喜歡,就買了。” 談及自己的購車經歷,曾飛隨性的態度可見一斑。財務自由后,曾飛更欣賞的是一件商品的設計,以及它所帶來的使用感受。“如今年紀大了,很多事情都變得不重要了,突然我發現自己對世界看得太少了。”
作為代步工具的汽車,對于曾飛來說,更多的是帶他去看世界的工具,“每年的Smart全球車主聚會,主辦方都會安排幾百輛Smart排著隊在歐洲的小路上,走街串巷,非常有趣。全世界的Smart車主都會參加這個聚會,我去的那一年,是中國車主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全國一共有十幾位車主參加了這次的活動。我們在意大利開著Smart,老歐洲的小街道那么適合微型車,而且它跟這里的丘陵、林蔭道都那么吻合,穿過小街道,我們能感覺到這里的人們生活得怡然自得,很有意思。”
對比起從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早些年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曾飛覺得“快的過程中人們喪失了很多東西,很多感受。包括對生活細節的體會,對自然的關注,失去的東西很多?,F在感覺從心態上該慢下來,不該去趕,包括出去玩,也是玩過程,漫不經心,沒有計劃。”如今,曾飛對旅行的態度,也像選擇汽車那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不再追求活動范圍和“景點”的大而全,而更追求內心感受的“小而精”。“不會像過去那樣,一次性去很多地方,而更希望在一個地方能呆住,像當地人那樣生活,在路邊的咖啡館喝咖啡,曬曬太陽,然后轉轉小超市,跳蚤市場,感受旅途中完全放松的心境,享受完全沒有特殊目的的旅途。”
開小車,享受慢生活,曾飛突然發現“慢下來不一定錯,不一定真慢了,把很多的決定留給時間,包括對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你會發現慢下來也許收獲更大了”。有了這個心態之后,曾飛開始喜歡能讓自己感到漫不經心的東西了。“Smart跟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很吻合,它傳達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理念。”
曾飛 鼎訊互動(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小·即自由
除了Smart,曾飛還有兩輛汽車,一輛為商務活動預備著,例如機場接朋友之類需要大空間的時候,他會將它開出門;另外一輛車,是為外地公干方便,主要考慮的是安全性能。但天氣好的時候,他更愛騎排量更小的摩托車。
“穿上皮衣,感覺自己像個騎士。”他有三臺摩托車,“一個寶馬,一個哈雷,一個踏板。”騎著哈雷,跟H.O.G.全球哈雷車主會的當地車主一起,到美國的66號公路上,欣賞代表著印第安文化的圖騰,領略公路文化,“摩托車和汽車不同,人在外面,你可以感受的東西更多,風的速度,機械的震動,人就在景觀中,你可以完全接受自然。”對曾飛來說,摩托車意味著親近自然,也意味著自由。
“自由”這個關鍵詞在陳??谥?,也常常出現。為了能把那臺“甲殼蟲”放在身邊,他開始尋找帶獨立車庫的房子,并且最終決定從市區搬到近郊。
按照他一向的做事風格,裝修這座三層高的小別墅時,進門陳希就讓工人把所有的間隔全打掉,再考慮規劃。完成后的房子,一樓是公共區,包括客廳、咖啡室、餐廳、廚房;二樓是多功能區,有一個影音室,一個小會議室,和公共衛生間;三樓是私人生活區,正對樓梯的是完全開放的私人衛生間,而兩旁則分別是臥室、衣帽間和書房。寶貝“甲殼蟲”自然是放在一樓車庫的,為了能從各個角度看到車子,一樓所有面向車庫的墻、窗全部被換成了大幅玻璃,大門也不例外。
房子的結構不見得有標新立異之處,有趣的地方有兩點。一是整棟房子,除了小會議室和公共衛生間,竟尋不著一扇門;二是三層樓的小別墅里,只有一張床。這和多數中國人的家居設計思路顯然不大吻合,“更多人喜歡在小戶型里面盡可能把它做成幾房幾廳,塞進去更多的床”。
常常有人問陳希,這么簡單的玻璃大門豈不是很沒有安全感?陳希說:“小偷要進來就讓他進來吧。門本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在他看來,也許自由必須先于功能而存在。
小·即環保
有人認為,有空間,就有自由。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頤和悅館的董事長劉彭生,卻選擇了“住小房”。
“我在三里屯買的房子,面積只有不到100平方米,雖然全部房間朝南,光線充足而溫暖,但因為面積很小,我也很少請朋友來。”說話間,劉彭生站在廚房里忙著,打算燒水給大家沏茶。在他家里,有一間臥室,一間開放式客廳,一個小書房。“在家看看書,玩玩游戲或唱歌,溫馨舒服就好。”
“我現在工作的地方,頤和悅館的空間比我家大十倍。”相比之下,劉彭生那個位于CBD核心區域世界城商業街的“頤和悅館” (JOY PALACE the art pavilion),近1000平方米的面積,可謂洋洋灑灑;而位于頤和園東邊的“頤和府”,這個以茶和畫會友的餐飲會所,也有近千平方米的面積。“資金都在放在事業上努力了。”
作為一名基督徒,劉彭生還是素食主義的推崇者,他和朋友們創辦的頤和府,以“來源正宗”的米、面、油、菜為招攬,受到尋求健康生活的人們的追捧。“有良心,有責任,才能做事?,F在很多明星吃素,企業家都轉身來做慈善事業了,都是為了呼吁全社會行動起來,推行環保。”作為第一個推廣動物保護的策展人,劉彭生曾經多次召集藝術圈的朋友一起舉辦當代藝術巡展,主題都是“關愛生命”。這不但體現在工作上,也浸淫到生活小事中。
有一次在香港,一位大哥為了給劉彭生接風,安排了一場宴席,其中一道菜就是昂貴的魚翅。雖然主人家盛情難卻,劉彭生卻婉拒說:“我在做保護動物的展,所以不吃魚翅。”那天,面對被不少人視為珍饈的魚翅,半桌人都沒有動筷子。“后來大哥再請吃飯,就會說,劉是保護動物的人,我們不要點魚翅了。”
從小在內蒙古長大的劉彭生,對空間的看法與別不同。80年代,劉彭生在內蒙海拉爾的根河林業局度過了童年,“那里有小河和大草原。因為我喜歡大自然,喜歡小動物,所以當同齡的孩子去河里抓魚、撈蝦的時候,我很少跟他們扎堆—因為不喜歡傷害小動物。到今天做動物保護的藝術展,和關愛生命等活動,都是小時候養成的。”他笑笑補充說,“內蒙古人不愛吃海鮮。”
劉彭生 著名策展人,北京頤和悅館藝術推廣機構董事長。
小·即簡約
這些年,成為父親之后,劉彭生常將一句話掛在嘴邊,“不僅為自己,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要為后人留一點資源。” 他笑稱此舉并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愛心,而是讓人們醒覺,并且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地球資源有限。自然界有自身運作的體系,動物對天地也有天然的敬意,而當人類介入之后,在“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中,紛紛掠奪資源,更多體現的是人性的貪婪。
“我如果在自然中,會有一種被自然懷抱進去的感覺;而在城市中,我常常感覺城市的喧鬧,會將人們內心的安逸奪走。”生活在北京,無論是擁堵的交通,還是讓人不敢放心的食品,都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繞不開的話題。
劉彭生的“頤和悅館”取“頤養天和、人神和悅”之意,主要關注藝術品收藏、展覽、致力推廣文化藝術交流上。在核心商圈,這個藝術空間占據了兩層樓,除了傳統藝術品、油畫,雕塑,攝影,裝置,珠寶,服飾一應俱全,甚至還有表演場地。雖然公司名下也有路虎、寶馬、奔馳等豪車,短距離出行時,劉彭生盡量都會選擇步行,既是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又能鍛煉身體。而作為公司領導的劉彭生,反對鋪張浪費,聚餐碰到有剩飯剩菜,他也常會帶頭打包,“作為領導,我不覺得丟人”。
對于劉彭生來說,“頤和悅館”更像一筆投資,而空間寬敞的豪宅,更像一筆消費,“大房子是我的奢侈品,我覺得它會使我膨脹,有了150的要200的,有了200的要300的?,F在我的工作可不是炒房子呀,所以還是喜歡小點的房子。” 在他看來,居住面積大了,精力也要加倍。劉彭生笑稱是“巨蟹座居家型男人”,住小房,能讓他感到家的溫馨,“太大了就沒有這個感受”。這讓人想起一個富人圈傳播甚廣的段子:夫妻倆為了實現豪宅夢,拼命掙錢,終于買下了一座海邊的房子,還養了條狗,因為沒法照顧,雇了個保姆·最后是兩夫妻拼命掙錢,保姆坐在海邊抱著狗享受著風景。
對于劉彭生來說,面積大,除了過度裝修容易帶來污染,水電等各方面也都容易造成浪費,“很多浪費都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住小房除了節約空間,可以肯定的就是節能減排。”
住小房,并不代表拒絕朋友。從攝影師到轉型從事模特,從老板到“同一首歌”導演,橫跨時尚、娛樂、藝術三個圈子,劉彭生總結是“藝術改變生活”。如今他將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藝術”二字上。不少藝術圈中人喜歡在家中辦“沙龍”,而劉彭生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在了自己的這個藝術空間上,“定期我會舉辦畫展及藝術家交流活動,不少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投資人都會過來交流,等于將我家客廳本該有的功能,延伸到這里來了。”
小·即智慧
劉彭生待人熱情,交游廣闊,他說自己有三個忘年交的大哥。“能成為朋友,意味著我們可以交流,或者說他們身上有我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其中張春林是個家具瘋子,每一天為家具奔波,北京收藏家具的沒有不認識他,去年和馬未都一起在世紀壇做的古典家具展有聲有色,各路專家都表示贊賞。收藏家馬躍大哥,整天聊他的瓶瓶罐罐和各代石造像,簡直癡迷到走火入魔了。大連閬風會館的館長王憲廣也是個收藏家,他收藏書畫齊白石,張大千,遠古的、近現代的都有。”
“有財富的時候,是否懂得珍惜,這跟你的心態有很大的關系。”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沒有選擇“滾雪球”般的商業之路,而選擇了做藝術空間,正是他與朋友們多年的交流,“靜下心來,考慮別人”的結果。家是私人的地方,而藝術空間往往帶有一定的公益和教育性質,是屬于大家的,所以出于功能性的考慮,必須要“大”。“第一,是改善大家的生活,文化場所是提高人的思想和修養的地方,空間更大,可以讓更多人得到藝術的熏陶;第二,藝術家內心有東西需要表達,一定需要空間,就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更大的篇幅。”在大山大河之間,他更能領悟自己;而教堂宏大漂亮的空間,更能讓人產生敬意,沉思自己。
在劉彭生看來,喜歡一件東西,未必要占有它,包括空間在內。而大小更不是決定好壞的唯一標準。“大不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只有充實的有收獲的人生,才能讓人更和悅。人們以豪宅、豪車來定義成功,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奢侈’的定義—房子大了,車子大了,都會對人類未來的生存狀況有威脅?,F在時尚圈都在推崇簡約,所以小就是時尚,小就有智慧。”他又借題發揮地開起了玩笑,“濃縮就是精華。你看從前我們在學校里都見過,前排的同學通常個子都不高,但學習就是好!”
有人說,大就是美。劉彭生卻說,自信才是美。這樣說起來,成功是內心世界能量的外化,人人都可以擁有。無巧不成書,在我們與陳希的對話中,他也提到了相似的觀點,在主流價值體系中,“粗淺地去定義‘成功’,就是你比別人混得更好,就要靠外在的東西彰顯成功,還要結交權貴,用名牌穿名牌,去人家到不了的場合,辦別人辦不到的事情。這些都是成功的外在表現。還有一個成功概念,那就是做著你想做的事情,過著你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