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京城記
90多年前的北京是什么樣子的?1921年瑞典人喜仁龍拍攝了一系列相片告訴西方人北京的模樣。而今天,沈宏讓這些老相片遠渡重洋,重新出現在國人的眼前,告訴我們一個自己也不再熟悉的北京。那一幕幕逝去的古老中國的縮影,是為城記。
西直門外大街上的商鋪,當時北京城里民居很少有超過兩層的。
從南面看北京西直門的甕城全景,左為箭樓,右為城樓,中間低矮的那個城樓下面就是進入甕城的邊門。
90多年前的北京是什么樣子的?1921年瑞典人喜仁龍拍攝了一系列相片告訴西方人北京的模樣。而今天,沈宏讓這些老相片遠渡重洋,重新出現在國人的眼前,告訴我們一個自己也不再熟悉的北京。那一幕幕逝去的古老中國的縮影,是為城記。
為了收集這些圖片資料,沈宏曾跑遍了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得以聯系上作者的后代,并取得一定的使用版權。“清末民初,許多在華的外國人直接參與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些外國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著第一手的見聞,這些從西方人的視角來看中國那時的情景,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和用照片記錄下來的北京風貌,往往是同時代中國作者看不到和無法記錄的。”
當初沈宏接觸老相片是純屬偶然,他在北大任教期間,整理圖書館舊資料寫論文,無意中發現并迷戀上了這些發黃的相片,從此開始研究,一發不可收拾。沈宏甚至主動聯系老相片主人的后代,挖掘更多的老相片。沈宏說,他收集這些老相片,是為了讓現在以及將來的人們可以知道從前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一方面,可以幫助修復古建筑。另一方面,則可以根據老相片,厘清一些歷史事件的細節問題。
“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北京由于申奧成功和舉辦人文奧運的宗旨,十分重視歷史名城的原貌,但是暴露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中文資料中的圖像和文字信息比較匱乏,大量的相關信息,尤其是老照片和圖片,往往都藏于西文資料之中。我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了它原本的面貌,記得曾經,將來才能走得更好。”
經過多年累積,沈宏現在手頭擁有的老相片,足夠他開幾次懷舊展覽。沈宏表示,由于涉及版權問題,他使用老相片前,是一定會同主人交代清楚,幸好,沈宏的舉動也得到了支持。那些一張張發黃的凝固的歷史,隨著他的腳步重游故地,北京、杭州、廣州……為了讓更多的國人看見自己的過去。
西直門甕城的邊門,門外的城墻下有成排的商鋪。
位于西直門甕城內院一個寺廟的庭院。
從西直門箭樓大門內往外看。
從側面看西直門的城樓,左邊的斜坡就是上城墻的通道,城樓另一邊也有同樣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