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
雅安地震前57天,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根據一系列實地考察數據預測:2月25日至5月10日之間,雅安一帶將發生6—6.9級地震。然而地震預測上取得的進步,最終未能轉化為地震預報上的進步。差那么一點,他們就可以實現又一個中國地震預報的“奇跡”。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郭琛
蘆山縣太平鎮,消防員在查看倒塌房子里還有沒有傷者。雅安地震再一次讓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受到了社會質疑。
編者按:雅安地震前57天,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根據一系列實地考察數據預測:2月25日至5月10日之間,雅安一帶將發生6—6.9級地震。這是汶川地震后,鮮為人知的、我國地震專家在地震預測方面取得的進步。
地震預測上取得的進步,最終未能轉化為地震預報上的進步。因為后者取決于整個預報系統的進步。而科學研究向前的每一步,都依賴于無數挫敗的積累。此次的成功預測,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一次成功的地震預測,或不能解決“地震可否預測”的爭議。但哪些地方我們已經做好了、哪些地方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卻可以由此加以反思。
差那么一點,他們就可以實現又一個中國地震預報的“奇跡”。屢戰屢敗的中國地震系統也將重新找回失去的榮光。
2013年5月13日,四川省地震局的半年震情趨勢會商會議上,退休工程師李有才感覺到,會議氣氛與以往大相徑庭。確切地說,以前的“低迷”狀態不見了。“有人說干這行有奔頭了”。
讓地震預報研究者們深受鼓舞的,是一項尚未公開的預報成果:四川省地震局部分科研人員,曾提前兩個月對雅安地震做到了短期預測。
差那么一點,他們就可以實現又一個中國地震預報的“奇跡”。屢戰屢敗的中國地震系統也將因此一雪前恥,重新找回失去的榮光。
遺憾的是,由于技術、體制、觀念、人才等方面的種種不足和羈絆,“奇跡”最終與現實擦肩而過。“預測”未能轉化為“預報”。
事實上,它甚至未能走出地震系統、未能走上政府決策的案頭,即消失于會商程序當中。
報告
“未來3個月是強震發生的優勢時段。”
事情發生在2013年2月。地處雅安的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以下簡稱“四川測繪院”),根據他們觀測到的近期(特別是2013年1月份以來)斷層形變異常,預測將會有一場大地震發生。
在地震研究學界,這類預測并不少見。不少中國地震研究者相信,每次地震來臨之前,必有一些物理學上的“前兆異常”出現,“地震越大,前兆越多”。對這些異常進行搜集和研判,是專家們預測地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