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他們是“中國最有力的人力資源”
中國每年有大約4萬名軍官退伍就業。從2006年開始,國務院軍轉辦委托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辦“軍隊轉業干部企業管理培訓班”,培訓分配到央企的軍隊轉業干部?!叭绻宋檐娙说慕逃嘤柛愫昧?,就能化他們為‘中國最有力的人力資源’?!?/blockquote>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實習生 蘇桐 趙良美
2007年9月2日上午,陜西西安舉辦“省直系統軍隊轉業干部適應性培訓班開班儀式”。
在發達國家,退伍軍人往往被視為最大的人力資源庫,為了確保這個資源庫的活力,國家有一整套的體系配套措施。中國每年有大約4萬名軍官退伍就業,在一切都在強調現代化的中國,中國的軍轉干部安置卻依然沒能擺脫計劃體制的老路。如何激活中國的這個人力資源庫,就成為中國軍隊轉型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軍人在脫下軍裝時,他們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并未結束,我們向他們提供資助和補償,也是對未來投資——不僅是退役軍人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
“如果退伍軍人的教育培訓搞好了,就能化他們為‘中國最有力的人力資源’。”
離開部隊自主擇業,退役軍官譚靜有些落寞。
她多年從事政工工作,現在 “離開軍隊體制后,像個‘社會閑散人員’,‘物質和精神待遇’無法接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還會有優勢嗎?”
“退役軍官的年齡超過35歲的將近半數,加上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因素,覺得自身的發展空間受限制,故造成退役軍官對計劃安置的滿意度較低。”這句話出自研究生盧歡在國防科技大學的碩士論文。
論文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長沙市的營職以下和專業技術退役軍官,對計劃安置滿意度處于稍微不滿意的狀態,其中對工作本身和社會支持的滿意度屬一般偏低水平,而對收入待遇的滿意度水平為不滿意。
借助“外腦”,一個別樣之途
“到課率大約80%-90%,簽到名單每次都是滿的。”
培訓,在安置需求滿意度不高的中國,或許是一個別樣之途。
打開中國轉業軍官網初始頁面,第二行的鏈接,指向了“軍隊轉業干部前移培訓在線學習平臺”。每個干部在轉業前幾個月,都會得到該平臺的賬號和密碼。
“學習的內容有離隊教育、軍轉政策,還有一些知識拓展,例如公文寫作、面試技巧、互聯網應用。”李琳說。她是國務院軍轉辦下設的轉業干部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
“軍轉干部教育培訓的過程,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和社會相融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王書峰一直在關注軍轉問題。
軍轉辦系統除了在軍隊轉業干部培訓中心做培訓,也在借助“外腦”,和社會上各大高校合作。
從2006年開始,國務院軍轉辦委托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辦“軍隊轉業干部企業管理培訓班”,培訓分配到央企的軍隊轉業干部。
2007年12月10日,全國軍隊轉業干部高校教育培訓基地在清華大學成立,這也是軍地聯合授牌的首個高校教育培訓基地。每個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都會在“清華大學軍隊轉業干部網絡課堂”上,獲得一個賬號,面授之余,也可以參加網上學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