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屬于自己的競爭力” ——印度退役軍人培訓“對接”計劃
狹窄的上升空間、有限的薪金以及其他客觀的因素,使得印度不少軍官在有資格拿到退休金之前,選擇了離開久已熟悉的軍營。與中國相似,印度對退役軍人的安置,采用的也是“市場與計劃有機結合的安置體制”。
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實習生 岳進祥
一位符合企業需求的印度退役軍官與某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退役軍官所需要的,是通過專業培訓來適應商界的實際挑戰和非軍事機構的環境。”
企業和部隊都是人的組織,這些軍官在部隊里從事的是領導團隊,協同合作,在企業里同樣適用。
只有讓軍官盡快熟悉新的工作領域與工作環境,才能讓他們克服“水土不服”,擁有回歸社會的自信與底氣。
未來的焦慮
狹窄的上升空間、有限的薪金以及其他客觀因素,使得不少軍官最終選擇放棄軍營穩定而熟悉的工作。
七年前,拉帕尼·卡辛克是印度優秀的傘兵突擊隊少校。作為軍隊精英,卡辛克的心中,一直有個當將軍的夢想。
但從少校到準將,無疑是一條漫漫長路。
“據統計,印度軍官中大約只有15%的人可以到達上校的軍銜,在這之后,金字塔的上升通道愈加狹小,晉升比例隨之降低。”中國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馬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馬軍曾于2007-2009年間兩次前往印度軍事院校進行交流。
狹窄的上升空間、有限的薪金以及其他客觀的因素,使得不少軍官在有資格拿到退休金之前,選擇了離開久已熟悉的軍營。
夢想的受阻、前途的未知,使曾經叱咤戰場的軍界驕子開始陷入對未來的焦慮之中。2005年,卡辛克選擇提前退役。就在他退役的第二年,881名軍官和他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與中國相似,印度對退役軍人的安置,采用的也是“市場與計劃有機結合的安置體制”。
“為退役軍人在中央政府實現再就業,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給予了許多特權。特權表現在預留職位空缺、放寬年齡限制、降低受教育程度要求、免除申請和考試費用,以及優先考慮退役殘疾軍人和已故軍人家屬的就業問題。”向輝、王樹和在《印度、越南退役軍官安置概況》一文中寫道。
盡管擁有特權,這些退伍軍人仍面臨壓力:如果有意愿進入政府預留職位,他們需要前往相應的單位應聘,通過參加考試來競爭空缺職位。
面對這些站在十字路口的退役軍官,從2004年起,印度政府開始與各大知名商學院簽訂協議,合作開辦“軍官管理培訓項目”,有意識地引導軍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