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評】廓清鄰避誤解,勿污名反對者

如果沒有對民眾抗爭的動機、行為以及具體過程進行深入的檢視,就輕易地使用鄰避概念來解釋中國當前方興未艾的環境抗議,不但不能幫助我們對這一新生社會現象的理解,更令人擔憂的是,它很可能會對參與抗爭的民眾形成道德預判,嚴重挫傷民間社會艱難孕育出的權利意識。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近日,昆明和彭州的煉油項目幾乎在同一時間引發當地市民的反對,關于鄰避效應的爭議再起。

鄰避一詞伴隨著2012年一連串環境群體性事件,很快成為媒體與學術話語圈的時髦語匯。四川什邡反對鉬銅深加工項目、江蘇啟東抗議污水排海工程以及浙江寧波反對PX項目,統統被貼上鄰避運動的標簽。

而我認為,這是對鄰避概念一個不容忽視的誤讀,甚至有污名化維權行動之嫌。若不及時厘清,或將對維權民眾造成“誤傷”。

鄰避源于“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音譯,這個詞在1980年代由英國當時的環境事務大臣尼古拉斯·雷德利創造而逐漸流行起來。它原指一些達成社會福利所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如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殯儀館、公墓等,可能會給當地居民生活的安全、安寧與衛生等帶來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