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金融“突圍” “歐美都已海陸空三軍作戰了,我們還在地上跑”
盡管中國節能與新能源的金融化進程剛剛起步,但對于處于“技術等待期”、缺乏多元融資渠道的整個行業來說,這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金融創新意味著流向新能源領域的金融和私人資本得以開閘,等待資金激活的新能源項目得以開工。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對于缺乏融資渠道的新能源行業而言,金融創新將開啟行業融資的另一扇大門。
盡管中國節能與新能源的金融化進程剛剛起步,但對于處于“技術等待期”、缺乏多元融資渠道的整個行業來說,這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金融創新意味著流向新能源領域的金融和私人資本得以開閘,等待資金激活的新能源項目得以開工。
12219億的機會
2013年初,在美國投行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太平洋頂峰證券)工作了5年的劉文平辭去了其美股研究部副總裁的職務,開始創業。他看中的機會是未來幾年中國新能源領域巨大的融資業務需求。
這家剛剛成立的公司名叫瀾晶資本,是國內第一家專門為太陽能相關行業提供融資方案的財務顧問公司。劉文平希望通過設計金融產品、創新擔保方式等方法,打通新能源產業與金融資本之間的通道。
“十二五期間,中國僅在太陽能一個行業完成35GW裝機目標就至少需要3000億元資金,這么多錢不可能全靠銀行融資,這為其他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劉文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過去半年,不僅是個人創業者,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型金融機構也發現,節能與新能源領域的金融需求在迅速增多。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部門的研究員李承曦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從2012年12月興業銀行決定將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資產品由試點“升級”成標準化產品后(即將合同能源管理合同項下的未來收益權質押做成擔保品,從而有效緩解節能項目融資難問題),提出融資需求的客戶已經達到幾十個。
北京國際信托首席風控官幸宇暉同樣發現,近期EMC項目的融資需求迅速增大,而這對信托來說同樣是個“非常大的機會”。感到興奮的還有證券公司,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國內多家券商都正在探索節能和新能源資產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