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片時代”來了
即使在拍攝大片的那幾年,陳可辛不斷對媒體訴說自己的“算計”。香港導演習慣了最多幾千萬的中等成本制作,面對內地只有過億才有人投資的電影市場,他一直在呼吁2000-5000萬投資的中等成本電影。2011年下半年,《中國合伙人》找上門來,陳可辛終于可以用4000萬預算,開始拍一部“中片”。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陳延舟 葛佳男
2005年香港導演陳可辛北上,開始“被大片”的七年導演歷程。從成本七八千萬、“不像大片的大片”《如果·愛》開始,接著是投資3億的《投名狀》,在“華美路線”古裝片大環境下,讓演員臟兮兮、場面也更血淋淋;2009年投資1.5億的《十月圍城》用了明星人海戰術,包括啟用李宇春、巴特爾這些有強大號召力的電影新人。
陳可辛心中有數,單看大片的票房都有兩三億,而要對比它們的投資,充其量只是“不虧錢”。這種“不虧錢”走到2011年他的“非典型武俠片”《武俠》,虧了錢。
即使在拍攝大片的那幾年,陳可辛不斷對媒體訴說自己的“算計”。香港導演習慣了最多幾千萬的中等成本制作,面對內地只有過億才有人投資的電影市場,他一直在呼吁2000-5000萬投資的中等成本電影。
2011年下半年,《中國合伙人》找上門來,陳可辛終于可以用4000萬預算,開始拍一部“中片”。而在影片拍攝之中,陳可辛更欣慰的是,他不是個案,從《失戀33天》的小成本大收益開始,內地電影迎來了“中片時代”。
以下為陳可辛自述。
大片沒那么風光
2002年是中國大片時代的第一年,到2012年底《泰囧》上片,剛好十年。從《英雄》開始,完全是大片。當時中國觀眾還沒有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大家都看盜版。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