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相濟】海邊的日瓦格醫生
日瓦格醫生,幾乎在你成長的年月從沒有對你說起。不是不想說,而是認為不應該說,兒子,你們喜歡法國,德國,美國,很難喜歡俄國。沒有對你說過安娜·卡列尼娜,卻為你推薦了《教父》。
日瓦格醫生,幾乎在你成長的年月從沒有對你說起。不是不想說,而是認為不應該說,兒子,你們喜歡法國,德國,美國,很難喜歡俄國。沒有對你說過安娜·卡列尼娜,卻為你推薦了《教父》。
第一次讓你認真看的一部電影,還記得嗎?《蠅王》,兒童們在荒島上相互殘殺的那部,那是你上初一?以后讓你看了意大利的《天堂電影院》,甚至于奧地利的《狗日子》,卻一直沒有提醒你去看看《日瓦格醫生》,俄國不重要嗎?蘇聯不重要嗎?《日瓦格醫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卻又到海邊來讀小說。那是1987年版的,近800頁,卻只有3元3角人民幣。為什么非要到海邊來看?爸爸身上真的沾上了那種做作的灰塵。
在北京的灰天灰地里,在總是沒有陽光的陽臺上,爸爸渴望在海南的海邊,在有海水和綠樹的地方去讀《日瓦格醫生》。你在美國,卻突然想對你說說俄國。你或許已經有些美國化了,但是,俄國—蘇聯—卻總是讓爸爸憂傷。想起來了,你其實并沒有完全與俄國絕緣,拉赫瑪尼諾夫是你熟悉的作曲家,他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你那么喜歡,經常聽,而且上次回來時,還專門讓爸爸聽第一樂章那個慢句子,你當時帶著那么大的激情在表達自己的感動,簡直不像是一個在美國學法律的孩子,更不像是一個有了紐約律師資格的人。爸爸有些可笑了,律師就不是人嗎?
日瓦格醫生不一樣,這些年,只要爸爸感覺受到了傷害,就會在它里邊尋找撫摩和安慰,一種強大力量把爸爸壓迫得太久了,如果爸爸渴望內心哭泣時,也總是會沉浸在這部作品里。什么人會比爸爸這樣的人更痛苦呢?體驗日瓦格的內心時爸爸想,什么人會比爸爸更幸福(因為內心深處一次次涌出春光明媚的渴望)呢?
俄國人充滿情感的敘事讓爸爸有了做人的驕傲,因為我理解日瓦格的浪漫與激動,我與他是一樣的人。兒子,告訴你一個秘密:爸爸覺得自己與日瓦格或者帕斯捷爾納克是一樣的人,有時是詩人,是作曲家,是內心有著痛感的人,有時是革命者,是公知,是永遠知道批判自己,也善于批判社會的人。咱們家在海邊的房子寫著你的名字,那是爸爸留給你的東西,永遠不要賣。今天突然想對你說說日瓦格醫生,那也是傳授給你的遺物,是爸爸最喜歡的東西,那里承載著爸爸的憤怒,仇恨,但更有與日瓦格一樣寬廣而又軟弱的愛。爸爸這樣的人最沒有用了,對這個世界幾乎產生不了什么影響,但爸爸有著與日瓦格一樣的委屈經歷與道德思考。所以,爸爸能去一次次地重新走進日瓦格,在這個匆忙的現世中。別人都忘了他,爸爸卻每天都在重溫。
兒子,爸爸在海灣的沙灘上讀書,時時看看大海,其實這兒的藍色海水一點不比邁阿密差,沙子的質感還要更好些。這兒沒人,海邊上一整天有時僅僅是爸爸一個人,對了,是兩個人,另一個就是日瓦格醫生。久違了的藍天白云,即使是多云,你透過那些云層被撕開的大口子,還是能看見藍藍的天吶。不對你具體描述這本書了,反正里邊講的所有事情都在今天的中國重新上映,舊俄羅斯的美感與憂慮今天仍然在中國彌漫,時代的更替果然有那么樂觀嗎兒子,爸爸此時此刻是那么迷茫,卑微,弱小,完全喪失了激情。經常感嘆自己的生活沒有美感,對舊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生活畫面充滿向往。爸爸最近總是告訴自己和別人,這三十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三十年,可是,我為什么那么那么地痛苦?
日瓦格醫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慈悲和關懷以及庸常和軟弱,他的搖擺和堅定,他對于血腥的恐慌,他對于強權的排斥,帕斯捷爾納克跟你一樣,從小學過鋼琴,他的母親甚至于是斯克里亞賓的女學生。兒子,今天奇跡發生了:你留給爸爸的iPad1里竟然有那么多音樂,莫扎特,拉威爾,博拉姆斯,肖斯塔克維奇爸爸從來沒有要求你聽這些東西,只是自己多年來每天都聽,爸爸在這些聲音里漸漸變老,你卻長大了。然后呢,你又把他們裝滿了你反叛的青春期,今天又留給了爸爸,讓我在海邊意外地用那個索尼耳機把他們充滿了全部的、孤獨的海邊世界。
兒子,我剛從海里上來,海水清涼讓我患高血壓的頭腦像20歲時那么晴朗,那時你的QQ音樂讓《拉拉之歌》從天而降,她是《日瓦格醫生》里的女主角,大衛·里恩的電影里最動聽的音樂就屬于她的美麗,你是什么時候下載的,我為什么一點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