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地理】琉球,“不服從”的歷史與現實
琉球人的獨立意識,部分源于這個群體歷史上遭遇的“棋子角色和棄子命運”。沖繩主流社會既不贊同石原慎太郎所謂“購島”舉動,也不支持中國強勢的反應,他們只希望繼續保持和平的生活環境。對于中國,沖繩人也充滿期待,他們希望借力中國盤活自身經濟。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趙良美
二戰結束以來,關于琉球獨立的呼聲,事實上從來沒有停止過。
琉球人的獨立意識,部分源于這個群體歷史上遭遇的“棋子角色和棄子命運”。
美國把琉球“私相授日”后,日本開始了一番“去琉球化”運動。講漢語方言、信仰孔孟之道、習唐人書法者越來越少。
沖繩主流社會既不贊同石原慎太郎所謂“購島”舉動,也不支持中國強勢的反應,他們只希望繼續保持和平的生活環境。
“我不是日本人,我來自沖繩。”2013年5月20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撥通日本學者岡本穗的電話,他正在讀魯迅先生的作品。采訪中談及故鄉沖繩,他多次糾正記者的表述。
“曖昧”,是學術界概括日本國民性最慣用的詞匯。來自琉球群島的岡本穗卻很豪爽,正如不“曖昧”的琉球復國運動。
2013年5月15日,就在東京舉行儀式慶祝“沖繩回歸日本”41周年的時候,沖繩公然唱起對臺戲,“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在當天宣告成立。日本共同社報道說,該學會發起人、沖繩國際大學副教授友知政樹闡明了學會的宗旨,“研究和探討沖繩從日本獨立出來……廢除所有軍事基地,建設沖繩人的希望之島。”
沉寂多年的“琉球復國運動”再度興起。
棋子角色,棄子命運
2005年,時任琉球大學副教授林泉忠對18歲以上的琉球人進行電話調查,在僅有130多萬人口的群島上,收集了1029份有效問答。結果顯示,40.6%的人自認為是琉球民族,而不是日本種族。此外,24.99%的琉球人支持琉球獨立運動。
沖繩,是喪失主權后的琉球。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1879年日本武力侵占琉球,將之改名為“沖繩”。
“在沖繩一直存在著要求獨立的聲音,這是否主流社會的立場?”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認為,這有待進一步地觀察。
歷史上,“琉球復國運動”多次遭遇血雨腥風,最為慘烈的當屬“宮古島反日暴動”。日本內務省編纂的《琉球處分》記載,1879年,琉球王府發出號召,“凡因抵制日本而遭殺害者,其妻兒由同村聯署者共同撫養,違約者斬首,其親族全部處以流刑。”
日本政府隨即派兵鎮壓。如今,沖繩縣立博物館仍保留著一份向宗主國中國求援的血書,“我的頭無論你們怎么斬,也絕不會落在你們的面前,你們且看清了琉球人的血魂!”可見當年的血腥程度。
琉球自古就有&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