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個黑匣子”食品行業內斗潛規則
那些以“門”命名的危機事件,事后都或隱或明地指向著行業惡性競爭。食品行業的微利屬性和充分競爭態勢,讓輿論惡斗正成為慣常的營銷手段。南方周末記者曾獲得一份帶有某食品公司logo的內部PPT,內容顯示:“希望號召全體將士借助網絡平臺,貓撲、天涯、開心網、微博、校內網等諸多網上平臺,對K進行空中打擊?!?/blockquote>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希望號召全體將士借助網絡平臺,貓撲、天涯、開心網、微博、校內網等諸多網上平臺,對K進行空中打擊。注意:切記不要用官方微博進行發帖,不要涉及公司標識,不要實名注冊用戶名。”
太多的“門”為食品行業而設。
最近的是農夫山泉被指質量不如自來水的“標準門”,2008年康師傅爆出“水源門”、2009年農夫山泉與統一激戰“砒霜門”、2010年金龍魚食用油身陷“致癌門”、圣元奶粉遭遇“性早熟門”……
這些在商業世界里以“門”命名的危機事件,事后都或隱或明地指向著行業惡性競爭。“這就是一個黑匣子,一打開就不可收拾了。”康師傅控股集團一位高管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感慨。
盡管太多的當事公司選擇了沉默,但食品行業內企業互掐的秘密,卻已昭然若揭。
食品行業的微利屬性和充分競爭態勢,讓輿論惡斗正成為慣常的營銷手段。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單價越低的品類,比如瓶裝水和液態奶,惡斗現象越普遍。“行業利潤率很低。要成長,只能是從最大的競爭對手里搶。”康師傅公關部主管陳功儒分析,一旦從一次操作中取得了此長彼消的預期成果,再次操作成為必然。
同樣,越是依賴消費者終端選擇的食品品類,比如食用油,也越是重災區。中央電視臺廣告策略顧問葉茂中認為在傳播中,有“認知大于事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