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責任險:最有前途,為何遇冷六年國家:靠地方推廣 地方:等國家研究
被視為最有前途的政策的環境險,試點六年間,推廣困難重重,頻頻遇冷,原因何在?受訪專家認為,國家沒有基礎研究,沒有統一標準,地方政府只能等規定和細則,推廣困難。同時,國家沒有進行全面推廣,而只能在試點中摸索前進,從地方得到經驗。還有就是,作為經濟手段的保險,需要國家強制,但強制未必是最優的政策選擇。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地方政府不積極,單靠國家“添柴”,環境責任險這鍋“米”很難熟。
地方政府一直在等國家出規定和細則,其實是非常不幸的現狀。
國家沒有基礎研究,沒有統一標準,地方推廣是很難的。
希望從一些地方得到經驗,只能在試點中摸索前進。
現在還是試點,國家沒有把它作為“全面日常工作”推廣下來。
保險是經濟手段,強制未必是最優的政策選擇。
這需要國家強制,但不能在所有的環保領域。
這是專家眼中最有前途的政策,也是最市場化的一項產品,但試點六年,卻頻頻遇冷。
2013年1月,環保部和中國保監會聯合發文,指導15個試點省份在涉重金屬企業、石油化工等高環境風險行業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環境險)。這是國家首次提出“強制”概念。這似乎預示著,未來環境險有望成為繼交強險之后,在全國實施的第二個強制保險產品。
不過,“強制”只是指導意見,而且只是稱涉重金屬等行業“應當”投保。目前環境險采取的依然是政府推廣、企業自愿的形式。
實際上,早在2007年,環境險試點已在全國鋪開。環境險又被稱為“綠色保險”,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
然而,試點六年間,推廣困難重重,個別試點省份甚至至今沒有一起理賠案例,也有人開始揣測“環保部門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替保險公司賺錢”。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了前幾年的9個試點省市,投保數量參差不齊。2011年,湖南投保企業最多,為1027家。而湖北截至目前,試點400家企業中僅有35家企業參保。有不少省市環保部門連投保企業數量都沒有統計。
到底為何各方叫好的政策在市場上卻遇冷?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慶丹和湖北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副處長陳志權,以期從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