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最賺錢的地方,虧錢最多
在這場游戲中,銀行的大肆放貸,“不管你負債高不高,先貸給你,先做業績。每家銀行都這樣?!弊尅懊餍瞧髽I”負債規模迅速高企,反而成為了“高危企業”,拿了不該拿的錢,往往就背上不該背的債,銀行也深受其害,賺錢最多的地方,最危險。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明萌
互保信貸把企業困在了一條船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銀行是溫州陷入僵局的一個直接推手,但今天,它們也身受其害。
行長撤了一圈
“現在是千方百計降不良資產。”
截至2013年3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率已攀升至4.01%。
“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至少要在現有基礎上乘以2,能不能打住都還難說。”2013年5月21日,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負責溫州不良貸款處置的風控總監預測道。
直到2011年6月,溫州銀行業不良率僅為0.37%,依然達到國際公認良好水平。
不良率低并不意味著風險就小,事實上,溫州不良率極低的原因是,民間借貸市場是銀行風險的“隔離層”——企業資金周轉不靈時,總能借到民間資金度過危局。
2011年末,這一切戛然而止,央行收緊銀根,銀行瞬間“變臉”。承兌匯票貼現利率最高時逼近月息2分,而2009年寬松時翻了3倍,此外還出現名目繁多的變相加息,一夜之間,市場上錢少了很多,資金鏈斷裂開始大規模涌現。
南方周末記者從溫州市金融辦獲得的數據顯示,2012年民間流動資本約6000億,比2011年縮水30%。2008年民間借貸占社會融資總量6%,2011年這一數字急升至16%,而民間借貸危機爆發后,這一數字回落至10%。
銅加工廠老板葉健強深有體會,高峰時他的民間融資有1億多,月息高達三四分,但從2011年底,拆東墻補西墻的游戲玩不轉了,過去,在溫州打個電話就能借到一兩千萬,眼下,“想借一百萬,比登天還難”。
民間資金缺位,銀行業資產裸露。銀行過去短貸長投的風險暴露無遺,不良率開始節節攀升。
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就是互保貸款。政府則千方百計地延緩問題爆發。
2012年8月,溫州市政府曾下發160號文件,要求銀行“不宜申請法院查封”經營正常的擔保企業資產和賬戶,“并且承諾不抽資壓貸,以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如果銀行要起訴互保單位,需要經過經信局協調。
但該文的約束力有限,緊要關口,銀行依然爭先恐后抽資壓貸。為了當初一筆找上門來的1000萬貸款,兩年之后,葉健強不得不追加擔保企業、追加個人擔保,最后把廠里設備也通通追加了進去。
情急之下,政府又成立了應急轉貸資金幫助企業“借新還舊”。以樂清為例,2011年11月成立1.5億應急轉貸資金池,截至2012年底,共有76家企業辦理301筆應急轉貸,平均一個企業4筆,累計總額22億。
進入2013年,應急轉貸資金需求激增。僅前四個月,已有40家企業申請應急轉貸91筆,總額6.2億,申請企業數量已超過上年的一半。“本來都是中小企業,現在一些大企業也來申請。”樂清經信局副局長徐立志說。
政府還想出辦法幫企業增加可供抵押的資產。在溫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