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科學需要有使命感
為了免除衣食之憂,為了晉升,多發文章,并盡可能地發表在高影響力的雜志上,無疑是一條捷徑。而且如此為之,不僅無可厚非,更應該擊節頌之,畢竟,這一切是一個科研人員的本職工作。人必有所寄,然后能樂。否則終日忙碌,為課題而課題,為文章而文章,又焉能樂,又何益于人、于世?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葛佳男 陳延舟 龍健
高翔,哈佛醫學院副主任,流行病學家,助理教授。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部專家委員會委員、美國NIH課題評審組成員、美國帕金森學會環境遺傳組共同主席。
古人有個詞叫“禍棗災梨”,講的是舊時文人,濫刊無用之書,浪費珍貴棗、梨之木材(用于雕版)。清人趙翼有詩,對此現象有入木三分之描述:
只為名心鉥肺肝,紛紛梨棗競雕刊。
豈知同在恒沙數,誰獨能迥大海瀾?
后代時逾前代久,今人傳比古人難。
如何三寸雞毛筆,便作擎天柱地看。
趙翼感嘆詩集之多,“汗牛充棟,已苦其繁”。今之視昔,亦猶后之視今。今世風氣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PUBMED(世界最大的生物醫學搜尋引擎,以英文文章為主)數據,從1900年到2013年,有220萬科研文章發表。其中,超過半數發表刊于最近的20年間。如此數量,難免泥沙俱下。我作為這浩蕩科研“水軍”的一員,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