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倫:把新聞當作戲劇的跳板
在美國,黃哲倫得過托尼獎,多次獲得奧比獎和普利策戲劇獎提名。他一輩子都在寫同一個題材:華裔美國人的身份問題。2013年參加烏鎮戲劇節,不是黃哲倫第一次到中國,卻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上演——他選擇了32年前的舊作《鐵軌之舞》。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李宏宇 實習生 葛佳男 陳延舟 龍健
2013年5月21日,黃哲倫戲劇《黃面孔》在倫敦公演。作為華裔美國人,他一句中文也不會講,但所有的作品都關乎亞裔身份。
編者按:到烏鎮之前,美國當代劇場的教父級人物羅伯特·布魯斯汀和歐洲實驗劇場領軍人物尤金諾·芭芭從沒見過面;同樣,美國知名華裔劇作家黃哲倫的烏鎮之行也是其個人履歷上的“頭一次”。他們的交集除了烏鎮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他們都是賴聲川的朋友。
三位戲劇人在烏鎮上的交集,被烏鎮戲劇節總策劃丁乃竺稱為“美國的歷史和歐洲的歷史在烏鎮相遇”。
說話的時候,黃哲倫表情很豐富,基本都在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一旦閉嘴,生動的表情瞬間消失,兩只嘴角被法令線習慣性地向下扯,一臉嚴肅。在美國,黃哲倫得過托尼獎,多次獲得奧比獎和普利策戲劇獎提名。他一輩子都在寫同一個題材:華裔美國人的身份問題。但黃哲倫本人對中文一竅不通,“不會聽,不會說”。
2013年參加烏鎮戲劇節,不是黃哲倫第一次到中國,卻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上演——他選擇了32年前的舊作《鐵軌之舞》。作為“移民三部曲”的第二部,《鐵軌之舞》以1867年泛美鐵路修筑工地上一起真實的華工罷工事件為藍本。之所以沒有選擇更加有名的《蝴蝶君》,是因為他覺得在中國上演“可能過于敏感”。
我要質疑人們的思考方式
南方周末:你在1981年,以1867年的這次罷工為藍本創作戲劇,有什么歷史背景嗎?
黃哲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