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告別權力造城,回歸市場驅動
仿佛一夜之間,明日之星曹妃甸悲摧了。當地政府投融平臺債務規模目前已成謎,有三四百億說,有六百億說。曹妃甸以“北方深圳”自我期許,以為憑政策與批文,以為憑權力的大手筆就能造出中國經濟的第三極,乃是一種理性的僭妄與自負。深圳經驗可復制的部分是充分的經濟自由,絕不是權力造城與運動經濟。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水晶球,告訴我,中國經濟的第三極在哪里?水晶球表示很為難。前兩極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那是市場造就的、公認的,沒有疑問。不過想要當第三極的可就多了: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重慶、武漢或鄭州所代表的中部、天津濱海新區或河北曹妃甸所代表的環渤海灣……
但仿佛一夜之間,明日之星曹妃甸悲摧了。這個一度中國最大的工地,響起了可能停擺的預警。2003年,曹妃甸開發啟動,各路人馬競相把泡泡越吹越大:以平方公里為單位,最初規劃僅30,隨即改為60;接著躍升為250;最后擴展到2000!從曹妃甸工業區到曹妃甸新區(2008年10月成立),規劃面積呈指數級上升。
規劃面積上去了,不僅意味著看得見的手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個更大的圈,更意味著政府真金白銀投入也相應上去了。曹妃甸趕上了2009年的四萬億盛宴。2008年曹妃甸工業區完成投資327.6億,2009年曹妃甸新區完成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