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信息化防控 蘇州警方告別“GDP崇拜”
蘇州市公安局隊伍建設處處長周潔說,以前考核主要看破了多少案、抓了多少人,數字很光鮮,自我感覺不錯,上級考核排名也靠前,但老百姓卻不買賬。2009年,蘇州市公安局推行“四做”。上級機關不再給社區民警下達破案指標,讓他們有警力、有時間去做基礎性的社會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蘇州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大廳。有參觀者驚嘆:“屏幕比飛船發射指揮中心那個還要大吧?”(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路面通常有四支力量,一是便衣,二是派出所24小時巡邏警力,三是社區警力,四是跨區域巡邏警力。
2012年,蘇州市公安系統采集的信息數據總量累計65億條,平均每天增加700余萬條。
以前考核主要看破了多少案、抓了多少人,數字很光鮮,自我感覺不錯,上級考核排名也靠前,但老百姓卻不買賬。
“每一輛車都會被抓拍”
一輛車在城市道路上行駛,會被電子警察“抓住”多少次?
在蘇州昆山,答案是:在城區公路上,車輛每行駛3公里,至少要被抓拍到2次;離開昆山城區,出城道路上,每輛車至少要被抓拍到一次。
“我們把所有的紅綠燈、電子警察抓拍,全部改建成卡口式電子警察,不是僅僅抓拍違章行為,而是每一輛車都會被拍。”昆山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技術防范科陸科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僅僅是抓拍,還不包括高清的監控攝像頭。”
這些紅綠燈、電子警察,還有高清攝像頭就構成了蘇州的立體防控網。建起了一個覆蓋整個城鄉的信息化防控網絡,蘇州警方用了十年時間。
在基層派出所,民警借助“派出所警務工作平臺”,一次上門即可完成多警種下派的信息采集任務;借助GPS、3G無線網絡等技術,每一輛出租車的行駛軌跡都可以事后追溯;密布城鄉的近30萬個社會視頻監控探頭,集車輛檢測、號牌識別、自動比對、報警顯示等功能于一體,可以對人、車等要素實現全天候、動態化監控。
2013年5月31日至6月1日,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在蘇州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綜治委主任孟建柱說,蘇州不僅是現代化建設的示范區,也是平安建設的示范區。
數據顯示,蘇州以江蘇省1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