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友媒”《聯合早報》的中國道路
作為“國際友好媒體”,新加坡《聯合早報》是少見的、幾乎在所有重要政治場合都能獲得“露臉”機會的媒體。早報對中國的報道中常常立足于“建設性”批評,而非像西方媒體對政府常常持懷疑態度。在政治上要保留“獨立的認同”。
責任編輯:張哲 實習生 金幼文
《聯合早報》對中國經常持“建設性批評”的態度。圖為2008年8月9日出版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大幅照片和通欄標題報道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盛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光彩照人”。
早報對中國的報道中常常立足于“建設性”批評,而非像西方媒體對政府常常持懷疑態度。在政治上要保留“獨立的認同”。
早報記者和編輯當然對中國也有不適應、看不慣的時候,例如有早報記者會非??咕懿稍L過程中地方政府的酒宴,以及采訪活動時的車馬費。他們也會對中國三公消費的數字感到震驚,覺得貪腐程度怎么能到這個地步。
早報的高層認為,早報在中國市場體現出來的價值,更多是源于中國言論空間的現狀,給“嚴肅的”第三方媒體提供了機會。
作為“國際友好媒體”,新加坡《聯合早報》(下簡稱“早報”)是少見的、幾乎在所有重要政治場合都能獲得“露臉”機會的媒體。
僅從2010年到現在,每年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招待會,早報記者總會從數百中外媒體中脫穎而出,得到提問機會,問題涉及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外交的影響、社會公正、“十二五”規劃等。
在溫家寶主持的最后一次總理記者會上,拿到提問機會的早報問,中國為什么反復提到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改的難度在什么地方?作為2013年兩會的壓軸大戲——新總理記者會,早報又被第一個點到向新總理李克強提問。
在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的新疆“7·5事件”中,中國政府首批邀請前往現場采訪的外媒中,都有早報,而2011年重慶李莊案庭審時,早報則是當時唯一獲準旁聽的外國媒體。人們不免好奇,作為外媒的早報為什么能在中國受到官方的如此青睞?
當這個問題在早報新加坡的辦公室被筆者反復問到時,早報高層不同人士都會立刻堅定明晰地表示,早報是一份新加坡的報紙,報道中國是站在新加坡人的角度,用“第三只眼”去看。
“我們要非常明白我們的價值是什么,我們在任何時候想要變成是中國國內媒體的其中一員的話,我們就失去了在記者會上發問的機會。”早報現任總編吳新迪告訴南方周末。
吳新迪把早報看中國的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