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環保路,“天道曲如弓”專訪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
83歲的曲格平是中國環保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卸任后,他將不能說、不便說、不該說的話,付諸鉛字,留待歷史。偶爾忍無可忍,才溢于言表,比如痛心于北京的灰霾,“不適合人類居住”,比如驚詫于摻水的統計數字,“要了環保工作的命”。有人說他很悲觀,他辯駁:“我提意見、提批評是希望把那些不足之處,改過來?!?/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四十之惑(上):1973年,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環保元年。至今,年屆四十,中國的環保形勢可謂四十正惑,嚴峻依舊。南方周末約訪原國家環保局(即現在的環保部)和臺灣環保署(將于2013年6月13日刊登)創始官員,追問今昔,細陳得失。
曲格平。
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面臨著這么嚴重的環境污染。
依法治國要找到突破口,我認為可以先從環境保護開始。
不懲治腐敗要亡黨亡國,不消除環境污染,不保護好生態環境,也要亡黨亡國。
我們的指導方針是領先的,但發展還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上走過來的。
人治不是說不能做事,可是成功幾率太低了,是不穩固的、危險的治國之策。
對NGO不應限制,應該鼓勵發展,特別鼓勵他們的批評和建議。
“人得要做點事,否則老了回顧會感到活得沒價值。我現在回顧,就感到很苦惱,因為中國的環境問題太多、太大。”
83歲的曲格平是中國環保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卸任后,他將不能說、不便說、不該說的話,付諸鉛字,留待歷史。偶爾忍無可忍,才溢于言表,比如痛心于北京的灰霾,“不適合人類居住”,比如驚詫于摻水的統計數字,“要了環保工作的命”。
有人說他很悲觀,他辯駁:“我提意見、提批評是希望把那些不足之處,改過來。”
1970年代,身在國務院的曲格平被安排分管“公害”問題,“沒想到一項臨時性的分工,竟成為終身奮斗的事業。”
那時候,動亂的中國認為環境污染是西方世界的不治之癥,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產生環境污染。1972年,中國意外派團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曲格平透過鏡子,猛然看到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此后數年,他先后擔任了中國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任代表、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和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他任內參與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試行),并確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推動了環境保護列為國家基本國策,確立了“誰污染誰治理”等八項環境制度。隨后,又親身建立起從國家到地方各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
年過八旬后,老人感嘆“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2013年春天,他赴香港參加“中國環境保護40年”學術論壇,痛陳“我們是否注定無法解決好發展和環境的矛盾”。
他生活上已不免吃力,忘了喝水,忘了吃藥,眼鏡摘下放在手邊,卻樓上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