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入華之謎
產能受限、出口到中國的成本高,讓洋奶粉廠商更傾向選擇在中國設廠生產;而對國產奶粉缺乏信任的中國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原裝進口奶粉。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中國人很難在家門口買到原裝進口洋奶粉。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明萌 石曉霞
在中國超市的貨架上,大多是國外奶粉巨頭在中國設廠生產的奶粉,原裝進口奶粉少之又少。
產能受限、出口到中國的成本高,讓洋奶粉廠商更傾向選擇在中國設廠生產;而對國產奶粉缺乏信任的中國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原裝進口奶粉。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中國人很難在家門口買到原裝進口洋奶粉。
中國的父母們到底有多熱愛洋奶粉?看看淘寶的數據就知道了。
淘寶網2013年5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至今,中國有196萬的媽媽選擇網購洋奶粉,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前三。她們在洋奶粉上的花銷高達163億元,平均每個家長花了8343元。
但買洋奶粉之難,也是人人皆知。網絡代購,仍是中國消費者購買國外市場嬰幼兒奶粉的主渠道。
近五年來,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為何洋奶粉卻很少直接進入中國銷售?
“僧多粥少”
洋奶粉無法大規模出口到中國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國外奶粉廠商無法大規模擴大產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世界乳品貿易量只占世界乳品總產量的5%,國際上沒有太多奶粉供應給中國這樣的大國。
以歐盟市場為例。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參贊處的信息顯示,歐盟于1984年建立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每1至7年延期一次,起因是歐盟各國的牛奶生產量大大超出了消費需求,造成了“牛奶淌成河”、“黃油堆成山”的局面。目前,這一牛奶配額限量政策的有效期到2015年為止。超過配額生產的部分,將遭高額稅收懲罰。
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的信息顯示,2012年10月18日,歐盟發布公報稱,奧地利、愛爾蘭、荷蘭、德國、塞浦路斯和盧森堡六國在2011/2012年度的牛奶產量超過其配額,因此將面臨7900萬歐元的罰款。隨后,荷蘭認領了其中1700萬歐元的罰款。
據面向中國消費者的荷蘭代購網站“荷美在線”CEO史唯平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被罰款之后,荷蘭壓縮了牛奶的產量,從而影響了奶粉供應。所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