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府檔案”中的雞零狗碎
按照儒家的學說,禮制是政治的核心,“上尊下卑”須得用禮制來維持,故清朝從未提出過免跪拜一說,然則醇親王府檔案中收錄的免跪拜的上諭,應當產生于何時?
責任編輯:劉小磊
醇親王奕譞。
按照儒家的學說,禮制是政治的核心,“上尊下卑”須得用禮制來維持,故清朝從未提出過免跪拜一說,然則醇親王府檔案中收錄的免跪拜的上諭,應當產生于何時?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有一批清末民初的名人檔案,很有價值。其中一種是“醇親王府檔案”,我粗粗看了一遍。雖說沒有我所盼求的大發現——對我的研究有所幫助的材料,但其中的一些內容,卻使我耳目欣然,甚至輕輕地笑出聲來。于是,筆錄于下,似也可作各位看官茶余飯后之談助。
醇親王奕譞(1840-1891),清朝道光皇帝第七子;其四哥奕詝,咸豐皇帝;六哥奕訢,恭親王;其第二子載湉(1871-1908),為光緒皇帝;其大福晉婉貞,為慈禧太后的胞妹。當慈禧太后1884年罷免恭親王奕訢后,命軍機處有事與醇親王商議,即是由其主持朝政。第一代醇親王奕譞于1891年去世后,其第五子載灃(1883-1951)襲爵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1906-1967),為宣統皇帝。溥儀登位后,慈禧太后命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醇親王家族顯赫,兩代醇親王,是清末兩位皇帝的本生父。其王府原位于西城太平湖,光緒帝登位后,王府成為潛?。ê蠓Q南府)。清廷另賜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又稱北府),最初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布局寬闊,現在分別是國家宗教事務局(原王府)、宋慶齡故居(原王府花園)、北京第二聾人學校(原王府馬號)。
近代史所圖書館所收藏的“醇親王府檔案”數量不多,入藏的原委不詳。在我的閱讀范圍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著數量較大的該王府檔案。
免跪拜的上諭
醇親王府檔案中收錄了一份上諭,文稱:
朕惟古之君臣坐而論道。禮:天子見三公,下階;見卿,離席;見大夫、士,立,撫席。諸侯、大夫下拜,天子答拜。漢制,皇帝為卿、相起。唐制,臣下皆坐。宋時始改立禮。元乃改跪禮。其后仍之。歐洲諸國君臣并坐,握手鞠躬,而無跪禮??贾袊哦Y,既坐論而答拜;稽東西之禮俗,亦并坐而鞠躬。方今萬國交通,禮取大同。自今以后,凡我臣工,其免拜跪。欽此。
這份上諭用墨筆寫于朱欄八行紙上,看起來不那么正式,不像是清朝的正式上諭,也有許多修改的痕跡。從筆跡上辨認,可以肯定不是光緒帝的,但不知是誰的筆跡。
跪拜禮是清朝臣子見天子的禮儀,許多大臣七老八十,行動本已不便,見皇帝仍須用此禮。尤其是軍機大臣,每日入朝,每日跪拜,短時間尚可,長時間跪著自己都站起不來,需由太監扶持,苦不堪言。況且國家大事,一坐多跪,跪者勞苦,坐者生憐,必不能詳細討論,只能匆匆而決??墒前凑杖寮业膶W說,禮制是政治的核心,“上尊下卑”須得用禮制來維持,故清朝從未提出過免跪拜一說,只是對于某些年過八十的重臣,在跪拜后即“賜座”,以顯示皇恩浩蕩。
由此,我以為,這份上諭不是產生于清朝而是民國年間;寫此上諭者,當是已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或是其身邊的侍臣。我的根據是,該諭中“稽東西之禮俗,亦并坐而鞠躬”一句,這在清朝是很難想象的說辭;而“禮取大同”一語,又讓人想起康有為。由此再查找康有為的著述,果然找到了原本,在“康有為遺稿”中,有《擬免拜跪詔》,文稱:
朕惟古之君臣坐而論道,蓋共此天位,皆以為民,不過稍示等威,非為故嚴天澤。故禮:天子為三公下階,為卿離席,為大夫興席,為士撫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惟宋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遍考東西洋各國皆鞠躬肅立,或握手并坐。故考中國之古禮,既坐論而答拜如此;審環球之禮俗,其坐立而不拜如彼。自今臣工行禮,其免拜跪。
1917年7月,康有為參加了張勛發動的“丁巳復辟”,任弼德院副院長,為溥儀起草了若干詔書。由此可見,“醇親王府檔案”中所藏的那件諭旨,似為在康有為所擬詔書上修改的,很可能是溥儀被趕出宮后而帶到醇親王府的。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期間即有減少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