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科舉取士之異論
科舉考試早于1905年便被廢除,然其觀念和操作,實際上一直延續至今。比如國內大中小學無休無止的考試,特別是高考和近年瘋行的公務員考試,幾乎完全是科舉的模式。而且很多方面倒還不及滿清科舉了,比如在主考官的任用上,從唯才的高標準退化到唯親的低層次。
都到二十一世紀了,還來談論科舉取士的老話,聽來有點滑稽??墒聦嵣?,直至當今,科舉取士的觀念并沒有徹底消除,科舉取士的實踐也沒有完全取締。而在反科舉的名義下,許多操作更有害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故而所論并非妄談。
筆者之祖先,父母兩系,僅論五代,都經科舉,進士及第。只祖父考中秀才后,清廷廢了科舉,終無功名。堂伯父沈鈞儒先生,還趕上末班車,入列最后一批光緒進士。我自小在家聽過不少有關科舉的故事,有的振奮,有的辛酸。
中國土地之大,人口之眾,絕非皇帝一人能夠統治,所以自古至今,如何選取各級政府官員,始終都是朝廷最重視也最傷腦筋大事,遂有科舉制度之創建和實施??婆e與取士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取士是目的,科舉是手段。
先秦無科舉,朝廷選才,采用分封和世襲。根據家譜,沈氏第一代先祖聃季,乃文王十一子,武王的小兄弟,封于河南沈國為侯。到漢代,劉邦做皇帝,出身卑微,乃廢除世襲分封制,改做察舉,由地方推舉到朝廷做官。根據家譜,沈氏第二十八世先祖沈平,西漢時舉為竹邑侯,其后代代為官,至第三十九世沈戎,堅拒入朝,南逃浙江烏程隱居。這種舉薦制度,到魏晉發展為僅以門第出身取士之風,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堵塞民間人才,豪門世族把持朝廷權力。
《隨筆》2013年第3期 出版:《隨筆》雜志社
隋朝破除舊習,創建科舉,力求公平取士,約為公元605年。唐朝繼承發展此一制度,分設科目,始有舉人進士稱號。武則天主政,首設殿試,進士有做天子門生的榮耀,卻也難了許多,故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哀嘆。宋朝改革科舉,完善公平競爭,不論出身,不計貧富,唯才取士,許多重臣子弟取不到功名,有富貴不過三代之說。元代科舉基本延續宋制,改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等。明清兩朝,繼續這個制度,鄉試中舉,獲資格進京會試,得中貢生,再經殿試,進士及第。值得注意的是,滿清時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