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無處叩首 民間人士為二戰中國赴緬遠征軍立碑

英國和日本戰后都在緬甸為陣亡軍人建了雄偉壯觀的墓園,連戰馬都刻上了名字。歷經時光沖刷、刻意遺忘及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排華浪潮,緬甸的中國軍人墓園幾乎被損壞殆盡。比現實之碑更重要的是人心之碑,志愿者們收集老兵影像留作后世遺產,還從淘寶買了紀念章送給彌留老兵,以遂其遺愿。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蘇桐 張雪彥

1945年, 中國南寧。一名標準團旗手站立在一座山頂上,身邊由一隊衛兵守護。 (勞埃德·瓊斯/圖)

英國和日本戰后都在緬甸為陣亡軍人建了雄偉壯觀的墓園,連戰馬都刻上了名字。

歷經時光沖刷、刻意遺忘及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排華浪潮,緬甸的中國軍人墓園幾乎被損壞殆盡。

比現實之碑更重要的是人心之碑,志愿者們收集老兵影像留作后世遺產,還從淘寶買了紀念章送給彌留老兵,以遂其遺愿。

2013年清明節,緬甸北部邊陲重鎮密支那出現了17名中國人的身影。他們安靜地行走于這個仍在戰爭陰云下的克欽邦首府,在一片荒蕪的菜地前停下,擺上菊花。

這個名為“重返緬甸戰場”的活動,是二戰結束近70年來中國內地第一次民間組織的大規模赴緬祭奠行為,對象是埋骨于此的十萬中國遠征軍,他們在這里開拓了二戰時除中國本土以外最激烈的亞洲戰場,并取得自甲午戰爭后首次出征異域的勝利。

但事實上,紙面上的歷史在現實中顯得蒼白縹緲。站在凄涼的荒地上,拜祭者為太多的不得而知而陷入尷尬——人們不知為誰而哭,甚至連地下所葬者的容貌和姓名也不知道。

半個多世紀來,數以萬計的中國遠征軍軍人之軀,歷經時光沖刷、人為破壞,湮沒于緬北叢林,讓后人無處祭奠。

整個行程,除了陷入對歷史的緬懷,人們還被這樣一個現實所震撼:英國和日本都在緬甸為陣亡軍人建了雄偉壯觀的墓園,每一個陣亡士兵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甚至連戰馬都刻上了名字。如今,緬甸人對“殖民者”和“入侵者”的了解遠勝于對中國遠征軍,縱使后者為這里的和平付出巨大的犧牲。

這是一場鮮有察覺卻無聲落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記憶競賽。一群民間志愿者認為中國不能再在這場歷史書寫中缺席了,他們決定做些事情——在父輩的戰場上豎立紀念碑。

“勝利者”

從騰沖出發,沿騰密公路向西北行進一百公里,在猴橋口岸出境,再向西一百公里,即抵達緬北城市密支那。

69年前,這段公路從屬于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史迪威公路”。那是二戰時中國的“抗日生命線”,密支那也因而成為抗日期間最殘酷的戰場之一。

歷史的驚心動魄隨著時間逐漸散去。史迪威公路也不復輝煌。若不是日本人在這里修筑的著名臥佛寺和鎮魂碑,若不是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遺骸經常能從地下挖出,20萬人口的密支那看上去就是國內一個隨處可見的小縣城。

無論在中國還是緬甸,那段歷史都已模糊難辨。在國內,將視野投向中國遠征軍的學者和機構并不多。“請寬恕我的無知!”在講述“中國遠征軍”的《異域1945》一書中,孫春龍使用了這樣的開頭。這也常常是他做演講時的開場白。

孫春龍正是這次清明赴緬拜祭團隊的領隊。他曾是一名記者,后發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動而轉型為職業志愿者,2011年他創辦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籌集社會力量幫助抗戰老兵。

此次清明祭奠行動目的正在于此:重返昔日戰場,感受父輩的歷史并拜祭異國孤魂。但一行人很快就被失望籠罩,在沿當時仰光通往曼德勒漫長的舊戰線上,當時中日兩國軍人死傷同樣慘重,如今進入眼簾的只有日本人修建的紀念碑。

很多隊友開始問:“中國遠征軍的墓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