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一課,讓公眾摸到“天”
年齡越小越容易被啟蒙,青少年代表著未來,便成為科普的首選對象,這也是一條阻力最小、性價比很高的科普路徑。在美國青少年的心目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總像耀眼的星辰,魅力無窮,這正得益于它多年不惜血本的科普運作。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郭琛 楊寶寶
神十飛船進入軌道以后,航空員很多時候就像這樣討論飛船的工作流程。
“神十任務期間,航天員要給青少年朋友在太空上課,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快來參與‘我問航天員’活動的問題征集吧!”
隨著神十發射日期的臨近,天宮一號騰訊微博活躍起來,眾多粉絲響應號召,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人類經歷了怎樣的航天歷程?飛船為何能在太空中平穩飛行?
神舟十號的航天員向中小學生揭示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現象,是中國的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第一堂課,也是科普思想的碰撞。
電視畫面中,看似簡單的太空授課,卻需要天地通信鏈路的支持,也考驗著三名航天員之間的默契與協同。
在太空上課?“應該是女航天員王亞平給我們講課吧。”一位學生在微博里發言。
這一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神九,最終因任務繁重未能成行。在臨近發射的日子里,神十的航天員也是反復演練太空一課,確保生動有趣。
科普往往被賦予塑造未來科學家的重任,而在西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