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007中國傳媒
2007年4月14日,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俯瞰被洪水淹沒的房屋。公路、鐵路、工廠被大水沖毀,15000人無家可歸。
2007年8月14日,貝魯特南部郊區,對以色列戰爭一周年紀念日上,黎巴嫩真主黨領袖哈?!ぜ{斯魯拉出現在掛在大廈頂上的大屏幕上。
2007年9月11日,為紀念“9·11”恐怖襲擊事件六周年,紐約下曼哈頓地區的高層建筑物亮起燈光。
2007年4月24日,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遺體告別儀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救世主大教堂舉行。成百上千的俄羅斯人前來向前總統致敬。
2007年9月3日,這張照片展示了俄羅斯總統普京手持獵槍的形象。
一名日本記者在拍攝緬甸游行場面時中彈身亡。
緬甸游行中的勇敢僧人。
2007年2月23日,一個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巴以隔離墻上連續5天的祈禱。
2007年8月27日,身穿統一服裝的朝鮮兒童向金日成雕像致敬后離去。
2007年2月14日,一名伊拉克警察目送一架美軍黑鷹直升機離開位于巴格達東南部的伊拉克警察基地。
★致敬之年度輿論監督
☆罪惡的“黑人”之路
記者:付振中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 2007年5月15日
致敬理由:“黑磚窯事件”以其黑暗和悲慘,構成了一幕人道悲劇。多年來,盡管有被拐騙者家屬的奔走呼號和媒體零星報道,但悲劇卻一直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直至河南電視臺記者付振中的介入。
39歲的付振中,用將近一個月時間跨省調查,使“罪惡的黑人之路”露出冰山一角。以“罪惡的黑人之路”命名的系列節目一經播出,即在當地引起震動,其內容經網絡傳播后,最終演化成輿論“風暴”。
毫無疑問,付振中的報道是將“黑磚窯事件”昭示于公共輿論的轉折點,并促使事件向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2007年,付振中和河南電視臺的努力,使“記者”這一職業增加了亮色,贏得了尊重。
★致敬之年度公眾服務
☆網上驚現“史上最牛釘子戶”
記者:譚人瑋 《南方都市報》“網眼”版 2007年3月8日
致敬理由:一張極其夸張的照片在各網站傳播,照片中,被拆遷戶的房子在大坑中孤零零“站立”,房子主人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釘子戶”?!熬W眼”版編輯敏銳地令“史上最牛釘子戶”登陸紙媒,其后,更多媒體趕赴重慶,最終促成事件和平收場。
無疑,“網眼”的作為是促使“釘子戶”事件發生轉折的關鍵一步。眾所周知,如果沒有傳統媒體介入,網絡事件很難進入“解決通道”?!熬W眼”從其誕生以來,就充當了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橋梁,而“網眼”選擇新聞多數涉及公眾利益,史上最牛釘子戶、押鈔員槍殺儲戶、前臺實名制、紅鉆帝國被拘、廈門PX項目、陜西華南虎照……在網絡深入公眾話題、推動公眾事件的2007年,“網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向制作者表示敬意。
提及公眾服務,該報的中國水危機系列報道,第一次全面調查中國江河湖海污染現狀,盡到了嚴肅媒體的本分。
★致敬之年度評論
☆《中共十七大之公眾期待》
作者:胡舒立 《財經》雜志 2007年10月15日
致敬理由:媒體為民之心聲,貴在最恰當的時候發出最恰當的聲音,以最大限度影響國家未來。
中共十七大之前,全國數千份報紙、雜志之中,《財經》是為數寥寥發出“政改”呼吁的媒體之一。文章稱政改乃“民意昭昭”,這無疑是將“窗戶紙”捅破的言論??梢哉f,此評論生逢其時。文章引經據典、小心闡述,雖然能讀出作者的審慎,但也同樣能讀出作者的勇氣。
瀏覽這一年的評論,我們還發現,《南方都市報》評論板塊依然保持極高水準,且經常能制造有影響的話題,比如其發表的茅于軾先生的《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即是一例。
★致敬之年度特稿寫作
☆《少年殺母事件》
記者:林珊珊、尼克、蔣志高 《南方人物周刊》 2007年12月1日
致敬理由:一個生活在廣州底層的外來少年,為何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本文作者用4個月時間調查少年家庭的生存狀態與思維模式,并通過細節呈現出底層生活中令人難以忍受的殘酷、痛苦和內心的荒漠,從而構成讀者的“在場”感受,在平淡中震撼人心。從總體質量看,這篇報道亦是勞動時間決定勞動價值的典型樣本。
但報道的瑕疵亦不容回避:正文不交代消息源,只在文后列受訪名單,這一做法有實驗性質,但不應鼓勵;部分章節小說化寫法明顯,其實,當事實足夠強大時,渲染式寫作確為畫蛇添足,并為嚴肅新聞作品所不取。
綜合考慮,我們依然認為,這是一篇值得尊重的作品,同時,我們對年輕的第一作者表示敬佩,她是一位實習生,也許,“有野心的年輕”正是新聞事業延展的基石。
★致敬之年度新聞專業貢獻
☆空缺
空缺理由:本致敬項目,是為鼓勵本年度在傳播、踐行新聞專業精神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而設,今年,我們目力所及,還沒有發現適合者。
★致敬之年度專欄作者
☆長平
致敬理由:他宛如俠客一般游走在傳統媒體與網絡中間,他的評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在新聞事件中,他總能在眾說紛紜中找出真問題所在,并將之說破,也總能把那些被故意混淆的概念厘清。他的評論距離“正確的廢話”更遠。
更值得一提的是,長平不僅是懂得評論技巧的人,其評論所體現的深厚人文情懷,亦令人印象深刻。讀他的評論,能感到作者對普羅大眾的感情、對個體自由的尊重和對普世價值的敬畏。
長平也許不是一個高產的作者,但他一定是能給讀者帶來驚喜的人。
★致敬之年度國際報道
☆《葉利欽》
記者:陸南、胡賁 《鳳凰周刊》 2007年5月15日
致敬理由:綜觀葉利欽逝世之后的媒體報道,《鳳凰周刊》無疑獨具一格。該雜志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了三個歷史關鍵時刻的葉利欽,文章雖未加評論,卻能讓讀者看到一個立體而有機的報道對象。
更值得肯定的是,三篇文章還巧妙地回答了三個關鍵問題:蘇聯帝國一夜崩潰的內在原因是什么;葉利欽炮轟白宮導致的憲政危機的內在原因是什么;為何出現權貴資本主義。
翻閱《鳳凰周刊》本年度的國際報道,除《葉利欽》外,《朝鮮的接班人》(包括 《朝鮮政權接班人之謎》、《黎明的N種可能》、《朝鮮第一家庭前傳》)亦屬上乘之作。近兩年,該雜志的國際及港澳臺報道已成為品牌,在尺度與話題之間,常顯拿捏智慧。
★致敬之年度經濟報道
☆達能-娃哈哈股權爭奪系列報道
記者:葉文添、唐清建等 《中國經營報》 2007年4月至12月
致敬理由:2007年4月,法國達能與娃哈哈集團關于合資公司的股權爭奪公開之后,《中國經營報》率先以深入的調查,揭示出“品牌之爭”背后,作為娃哈哈創始人的宗慶后與外資控股方達能集團在合資協議和體外公司中的一系列矛盾與沖突,為事件的探討提供了堅實的事實基礎。
在隨后報道中,《中國經營報》不斷突破表象,并逐漸接近事件的核心,其三個月后發表的《娃哈哈與達能糾紛真相》一文,對事件進行了至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調查,通過深層事實的發掘,展示出“達娃之爭”背后復雜的時代背景與多元的價值內涵。
正是由于有《中國經營報》為代表的媒體的深入報道與討論,才使得“達娃之爭”超越了簡單的商業范疇,成為中國轉型中一個值得反思的案例。
★致敬之年度文化報道
☆中國話劇百年系列報道
記者:天藍、曹雪萍、姜妍、金煜、劉瑋、孫琳琳、楊林、柯璐等 《新京報》 2007年4月、5月
致敬理由:在“中國話劇百年”的報道中,以《新京報》的報道最為宏闊全面,其24版的“中國話劇百年史記”,通過對重要藝術家、名劇和院團的追述,反映了話劇這門舶來藝術的百年中國化歷程;“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活動則通過對14名中國話劇功勛人物的“標榜”,實現了該話題的完美收官。在娛樂當道的傳媒現實下,《新京報》持之以恒地堅持以大篇幅高規格報道文化新聞,顯示了一家報紙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氣度。
此外,《新京報》在文化硬新聞報道方面亦有出色表現,比如該報記者張弘最早披露了《讀書》“換帥”,為其后的大討論提供了“新聞事實”。
★致敬之年度電視欄目
☆《新聞日日睇》
廣州電視臺
致敬理由:撇開宏大敘事,緊貼肉身,深得民生類新聞節目精髓。尤其精彩的是該節目的“G4出動”板塊,以調查加點評的方式,為普通市民提供了發聲平臺?!癎4出動”的自我期許是清晰的——不是看客,不是抒情詩人,不是評論家,而是有所作為。正如主持人陳揚所說:“我不代表街坊,我能代表誰?”
這一點,使《新聞日日睇》贏得了街坊們的信賴,并承受了一檔電視節目或許難以承受之重。
★致敬之年度網絡表現
☆新浪播客
致敬理由:2006年底,新浪領先競爭對手開辟出新浪播客,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網絡新聞形式,具有即時、互動、共享、可重復使用的優勢,并充分釋放和滿足了網民表演、溝通、傳播的欲望,降低了自媒體的門檻,使基于個人的立體傳播變得簡單、普遍。
但我們必須指出,“海量信息”是新浪的特質之一,在新聞、博客等方面都有體現,新浪播客亦是如此。但我們更希望新浪能在商業化之余,更多一些公共追求。從這點看,鳳凰新媒體的表現就值得借鑒。
網絡在2007年繼續大放異彩,作為專業網站的“色影無忌”亦在我們視野之內。色影無忌的網友為“網民打虎”確定了理性、克制和注重證據的基調,使得這次民間追究真相的行動朝著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這正是近年來多次影響巨大的網絡追究行動所缺乏的。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長性媒體
☆騰訊網
致敬理由:過去一年,騰訊網成長速度令人刮目相看。騰訊新聞則最為突出,僅看流量,騰訊新聞就已穩居各大門戶網站之首。無疑,這些成績與騰訊網所具有的直接推送技術和龐大QQ用戶群有關,但這不能掩蓋新聞團隊的努力與進?。杭葲]放棄“海量”優勢,又實現了編輯理念和互聯網功能的有機對接。比如,獨到的頭條選擇和要聞處理就已形成鮮明個性,他們現在欠缺的可能只是一個正式“承認”,而在民間,其品牌已被廣泛接受。
除去騰訊網,紙媒中的《SI體育畫報》亦進入我們的視野,其職業化而非中國特色化的新聞方法論,是《SI體育畫報》的靈魂,國際視野和資源優勢則是其潛力之源。
★致敬之年度華文媒體
☆《聯合早報》(新加坡)
致敬理由:這家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報紙,其受眾主體可能在中國。該報“中國早點”、“中國新聞”、“京城偶記”等欄目,已成為很多中國讀者每日的“新聞料理”。
有人認為,《聯合早報》立場過于溫和,但溫和有兩種,一種是無原則,另一種是溫和之余,依然能表達基于善意的不同聲音,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堵摵显鐖蟆犯鄷r候屬于后者。
細心的讀者還會感到,《聯合早報》希望中國好,翻閱其選題就可以看出,報紙凝聚了相當多希望中國進步的作者和讀者。
★致敬之“他們眼中的中國”
☆中共十七大報道
《紐約時報》 2007年10月
致敬理由:獨家新聞的生產能力,是衡量媒體水準的最重要指標之一。綜觀外媒的中共十七大報道,表現最搶眼的無疑是《紐約時報》,其在內容的準確、觀察的深度、思考的視角,尤其是對中共新領導集體的產生等方面,作出了令中國同行嘆為觀止的預判和報道。
事實上,《紐約時報》對中國的關注從晚清就已開始,戰爭、洋務、維新、共和、抗爭、革命、改革、復興……以及這些詞匯背后的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該報都未放過。
可以說,百多年來,在中國歷史的所有重要時刻,《紐約時報》都未失語,其對中國的獨特觀察和記錄,也是這家報紙享有全球美譽的原因之一,這些觀察和記錄,也是中國人值得尊重的鏡子。
(說明:南方周末作品不參與“傳媒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