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我不是謝爾頓
格林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物理學家,除了在《生活大爆炸》中與謝爾頓有過短暫的對手戲之外,他和這個著名的怪人毫無相似之處。格林1963年出生于紐約,他的研究方向是超弦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都是在高維空間中不斷振動的弦。
責任編輯:朱力遠 實習生 葛佳男 陳延舟 龍健
布萊恩·格林在紀錄片《宇宙的構造》中演示時空何以扭曲。
格林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物理學家,除了在《生活大爆炸》中與謝爾頓有過短暫的對手戲之外,他和這個著名的怪人毫無相似之處。
暮春的正午,在紐約第120大街和百老匯大街的交叉處,一個行色匆匆的中年男人快步走向路口。他頭發松軟,兩鬢略白,身著藍色襯衫和正裝西褲,背著一款精致的黑色雙肩包。路上一位行人認出了他,但還未開口打招呼,他卻如短跑運動員一般突然加速,搶在紅燈亮起前沖過路口,繼續向西走去。如果不是有人親口向你描述,你永遠無法相信這位穿著考究、身手矯健的大叔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
誰能教這個孩子
格林1963年出生于紐約,他的研究方向是超弦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都是在高維空間中不斷振動的弦。弦論雖然聽起來玄妙,但并不是玄學,若想“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演奏者需要具備高超的數學洞察力。在這個方面,格林自幼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天賦。五六歲時,他就懂得在父親的工程稿紙上計算30位數的乘法。12歲時,他的胃口已經超出了數學課的范疇。他的數學老師為他寫了一張紙條:“我們已經盡力了,請問誰能負責教教這個男孩。”帶著紙條,他同姐姐一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尋找志愿教他數學的人。從那時起,格林每周都會同一位數學系博士生一起學習,直到高中畢業。
掌握了數學這門描述自然規律的基本語言之后,格林開始癡迷于物理學的詩意。17歲時,格林考入哈佛大學物理系,并買了一本關于廣義相對論的課本作為隨身之物。“雖然當時我讀不懂,但我就是想把它帶在身邊。我就是如此強烈地渴望學習愛因斯坦的理論。”
自物理學誕生以來,理論研究者都試圖將千姿百態的物質還原成少數基本的成分,并在看似無關的現象中尋找共同的規律。廣義相對論用宏觀的語言描寫了物質和時空之間的親密糾葛,量子理論用微觀的筆觸勾勒出基本粒子家族的枝繁葉茂。然而,這兩套成功理論卻在原則和細節上勢如水火,難以相容。自愛因斯坦起,一代又一代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修補兩者的關系,取得一個包羅萬象的統一理論。1984年,本科畢業的格林在羅德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牛津大學,加入了夢想追逐者的行列。
恰在此時,弦論克服了數學自洽性的困難,從少數精英追捧的小眾偶像迅速成為聲名鵲起的大眾情人。有一天,格林聽了一場學術報告,弦論的創始人之一邁克爾·格林向大家介紹了這個新興的“萬物至理”?;貋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