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衰?。阂粋€神話?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都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所謂道德滑坡或者道德崩潰的擔心。但是,所謂古代道德高尚,此后道德不斷衰退的說法,也許不過是人們因為對現狀不滿,把古代理想化的結果。
責任編輯:劉小磊
法國畫家托馬斯·庫蒂爾所繪的《衰落時期的羅馬帝國》。
所謂古代道德高尚,此后道德不斷衰退的說法,也許不過是人們因為對現狀不滿,把古代理想化的結果。
道德滑坡似乎成為了當今社會的流行詞。不少文章都在質問,當今中國道德滑坡嚴重,表現為正義得不到伸張,助人者蒙冤賠償;路見傷者擔心惹火上身,只能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影響最大的莫過于2011年10月的小悅悅事件)。這些表述給人的感覺,是整個中國社會道德體系徹底崩潰。對于中國這個號稱有著數千年文明史,而且一直強調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的古老文明國家而言,大有末日將臨的味道。仿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除了教會人們發財賺錢,所有傳統道德都被棄之不顧,社會道德不是滑坡,簡直是徹底破產了。
不過,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都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所謂道德滑坡或者道德崩潰的擔心。筆者不了解中國歷史,對從古代以來流傳到今天的傳統道德,也不甚了然(實際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中探討傳統道德時,它們到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恐怕也很少有完全一致的意見),但因為多年教授希臘羅馬的歷史,對古代人談論的道德滑坡略有認識,這里寫出來,雖不免因屬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有隔靴搔癢之感,也許多少能有點啟發。
修昔底德開創先例
就目前的文獻而論,較早談及道德滑坡問題的,是雅典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作為經歷了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時代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雅典愛國者,修昔底德對雅典人的“道德滑坡”,感同身受。由于古代雅典要求于公民的道德,主要是對國家的忠誠和貢獻,因此,修昔底德有關雅典人道德的評價,主要也是從國家層面著眼。批評的主要對象,則是伯里克利之后的雅典政治家。抨擊的主要理由,則是伯里克利一心為公,從不貪腐,能夠領導人民。用修昔底德自己的話說,是伯里克利在領導人民,而不是人民在領導他。而在他之后的那些政治家,因為能力和道德的限制,相互爭權奪利,爭相討好人民,置國家利益于不顧,以至于在戰爭中犯了大量錯誤,最后在戰爭中慘遭失敗。雅典不但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與帝國,連獨立都不保。
修昔底德開創的先例,在公元前4世紀雅典的演說家那里得到進一步發展。相對于公元前5世紀而言,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既缺乏雄厚的資金,也缺乏強大的軍隊,在戰場上和外交上似乎屢屢碰壁,先受制于斯巴達,后為波斯操縱,最后被馬其頓戰敗。于是,政治家們和思想家們都忙于討論雅典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其中的不少人,如伊索克拉底、德摩斯梯尼等,再度把眼光轉向道德。
對伊索克拉底而言,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強大,源自那時實行所謂先祖的民主,先祖民主的典型表現,就是政治家們道德高尚,一心為國。甚至政治家們之間的爭斗,都有利于國家。而公元前4世紀的政治家們,每個人都想著自己的荷包,想著如何從國家和富人那里撈取錢財和官職。德摩斯梯尼譴責的,則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人敏于行動,積極為國盡忠,而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人,只會在公民大會上坐而論道,卻缺乏行動的精神,坐視馬其頓一天天強大,終于喪失了寶貴的自由。
羅馬人的道德“滑坡”
無獨有偶,當羅馬共和國進入最后一代100年時,羅馬人也開始討論他們的道德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