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匯聚所有的環保洪流”專訪臺灣首任“環保署”署長簡又新
臺灣歷史上也曾有過環境污染很差的時期,1980年代,“環保烽火年代”,工廠污染排放過多,都市垃圾增速也很快,甚至引發了鄉鎮“垃圾戰爭”——你丟到我這里,我丟到你那里。而最終促使臺灣環境改善的最重要的外因是人民的覺醒和支持,環保教育是臺灣環保工作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簡又新。
四十之惑 (下)
上篇:《四十年環保路,“天道曲如弓”——專訪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詳見2013年6月6日報道)
政治意志力的實踐是環保問題解決的第一要件。
臺灣環保署具有一票否決權,至今還沒有哪個公司敢環評不通過而硬開工的。
治理環境最重要的外因是人民的覺醒和支持,臺灣成功最主要原因是環保教育。
環保很重要的觀念是透明化,民眾需要知道全部的事情,無論好壞。
我比較同情政府,不可能改變的事情不要輕易承諾,應該開誠布公。
臺灣的垃圾處理是公認的成功經驗,堪稱奇跡。人均每天垃圾清運量從1980年代末的1.143kg減至2011年的0.427kg,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這是臺灣首任“環保署”署長簡又新最為得意的成績單,1987年,在臺灣“環保烽火年代”,他受命組建臺灣“環保署”,環保隊伍從無到有。“那會在臺灣爬山不用認路,因為跟著垃圾上去,跟著垃圾下來。”他回憶說。
之后,他歷任臺灣“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被稱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新生代政治家”。如今,離開公職后,年逾六十,他重歸環保事業,主持一家基金會致力推動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和施行可持續發展。
他常說:“意識、知識、共識興環保。”他覺得環保最重要的還是人,沒有什么捷徑。“改變人的思想行為是改善環境最快也最難的工作。”
他也格外關心大陸環境問題,從北京的PM2.5污染、黃浦江死豬事件再到山東地下排污,感嘆這像極了臺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他擔心大陸走得太急,提醒道,“我相信明年北京的空氣不會好,黃浦江也不會一天就很干凈。我做環保署署長四年,前三年都非常艱難,最后一年才做通民眾的工作。這需要漫長的時間。”他還說,“其實大陸環保立法很多都比我們細致,主要還是執行問題”。
2013年5月,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