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做大學校長——臺灣清華大學原校長劉炯朗訪談
大學就像是一個熱水瓶,作為校長,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非常好的環境,讓學生跟學生、學生跟教授、教授跟教授互相激蕩,讓他們彼此學習、一起進步,自然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學。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呂欣
劉炯朗滿頭銀發,身材高大,談起教育來,滔滔不絕。在南方周末的電視鏡頭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確性:“我在臺灣做電臺節目也是這樣,要把每個字都說準確”。2005年起,他在臺灣主持電臺節目,將科學與人文融一爐而談之,追捧者眾。
劉先生是廣東人,幼年時在澳門讀書,后來考入當時的臺南工學院電機系(成功大學),大學畢業后,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獲得計算機碩士、博士。他有超過四十年的從教經歷,曾執教麻省理工學院,擔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1998年,經臺灣清華大學及教育機構甄選,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先生文理皆精,所著科普書《一次讀懂自然科學》、《一次讀懂社會科學》,曾被馬英九推薦為2011年臺灣暑期青年閱讀好書。
本期,我們請劉炯朗先生分享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以及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一些具體經驗。
培養“大美玉”,而非“小鉆石”
企業能體會到,從我這里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塊鉆石,而是很大的一塊已準備好但沒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提倡大學通識教育,不知道有沒有意愿在大陸辦一所高校,從體制上讓這個理念落地?
劉炯朗:也許你期待我的回答是愿意或不愿意,并不是那么單純。大學的教育跟高中的教育有非常密切的連貫性,我有意辦一所高校,但辦一所高中也同樣有挑戰性,同樣有意義。
辦一所高校,有很多項目要做,目前討論最多的是通識教育。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大學教育跟職業教育、專才教育綁在一起?,F在發現,當社會、經濟環境、全球化的動力把我們往前推時,大學教育就必須跳出狹窄的視野,培養的學生可以做領導人,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有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貢獻。
我們希望學生有創新能力,有領導能力,有口才,有聆聽的習慣,有幽默感。怎樣做?就是三個字,多讀書,讀很多有用、有趣的書。這就跳出了專業范疇,通識教育扮演這個角色。
通識教育不是跟專業教育背道而馳,不是互相爭奪資源、地盤,而是相輔相成。千萬不要把通識教育看成點綴的功課。
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有兩個層次,一是除了專業,還要學很多不同的東西,二是對自己的專業有非常廣的背景和基礎,深入的專業研究可以在碩士班、博士班里繼續往前走。
南方周末:具體落地要體制保證。比如,北大有元培計劃,中大有博雅學院,武大也有實驗班。有的不盡如人意,如北大元培,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有很大張力。低年級選很多課,三四年級分流,融入其他專業,會出現不銜接。這要整個學校的力量重新設計課程,需要校長的主動性,一個院系的力量往往不夠。你會怎樣設計?
劉炯朗:專業跟通識齊頭并進,也許目前碰到最大的問題是通識教育拿去了專業教育若干時間,學生專業訓練不夠,將來不能馬上幫企業做他們期待的事。
其實,在本科,專業訓練也應是通才訓練,是基礎訓練。我學資訊科學,里面有很多專業領域,但最重要的是在本科時段,給他們打好非常廣的基礎,這樣他們畢業后到企業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要求。有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跟一個企業老板講,假如您要的是今天報到明天就能幫您從事生產設計的人,這肯定是一個十年后你不要的人。
我也希望企業能體會到這個理論,他們希望從我這里得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