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出?!保阂胺N地”,不要“打獵”
此輪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新能源幾乎都高調啟動于2010年,在2012年達到高潮,并集體在2013年陷入低谷。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新能源項目,口頭上說要去“種地”,實際卻恰恰在“打獵”,妄想短期暴利。依靠運氣和“打獵”心態,往往難以獲得長久成功。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王悅
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清潔能源項目中,東道國規則、文化差異,合作伙伴關系處理以及戰略選擇等都是一道道難題。
此輪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新能源幾乎都高調啟動于2010年,在2012年達到高潮,并集體在2013年陷入低谷。
金融危機提供的機遇,讓中國企業在本國新能源產業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介入了國際新能源投資市場,挫折重重,“幾十個項目,失敗都不重樣兒”。
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新能源項目,口頭上說要去“種地”,實際卻恰恰在“打獵”,妄想短期暴利。依靠運氣和“打獵”心態,往往難以獲得長久成功。
世界突然安靜了
在臨門一腳面前,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下稱中國節能)退了回去。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央企,中國節能一直希望在海外有所作為,2012年6月,機會來了。
中國節能宣布與國內最早專業從事太陽能電站EPC(設計采購施工)業務的中盛光電集團成立德國合資公司,二者在海外共同開發至少200兆瓦的太陽能電站。不出意外,這批高達200兆瓦的海外項目將成為中國節能海外擴張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準備就緒——中國節能已取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海外投資審批文件,一億美元的投資資金業已等在海外,但在最后合資條款的談判中,這家央企卻臨時退了回去。
原因出人意料:“不能接受不控股的要求。”
在海外投資的支持者看來,中國節能在“最應該放大規模的時候錯過了機遇”。如今,這個歷時3年且一度野心勃勃的海外太陽能投資計劃,陷入了僵局。據中國節能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國節能的海外太陽能投資團隊幾近解散。
不僅中國節能,過去三年里,國電集團、三峽集團、大唐集團、正泰集團等二十多家中國企業都啟動了各自的新能源海外擴張計劃。
從政治經濟穩定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到主權信用評級相對較低的希臘、保加利亞、烏克蘭,再到馬里、埃塞俄比亞、尼羅河沿岸……中國投資者穿梭于希臘游行罷工的人潮中,也曾在赴馬里考察前一天,得知將接待自己的當地政府已經被軍隊推翻……這種全球“掃貨”的心態不亞于購買奢侈品。
今年以來,世界突然安靜了下來——一度熱情高漲的中國新能源投資者集體放慢了腳步。
第一個在海外投資新能源項目的國有發電企業龍源電力就是其一。早在2011年7月,龍源電力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斬獲了一個100兆瓦的風電項目,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兩年過去,在燒掉四千多萬加元后,項目仍因各種阻力尚未開工建設。而其位于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亞的項目仍未獲進展。
同樣,大唐集團2010年5月就高調宣布成立海外業務部,在預評估了二十多個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二百多個新能源發電項目后,仍遲遲未出手。“確實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滿足我們的收益要求。”大唐新能源海外業務部副主任時文剛說。
更多的則是,投資難見下文。國家電網公司2012年一度試圖收購美國發電企業AES風電業務的控股權,但因談判難以進行而沒了下文;而作為第一家獲得國家發改委海外投資太陽能電站審批資格的企業,2012年航天機電投資意大利太陽能電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