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制度學習者,最差的安全執行者石化安全“守護神”為何屢失效?
2013年6月2日大連石化發生爆炸,而對輿論質疑其“兩年三爆”的離譜事故率,中石油和大連石化均不置一詞。為何安全事故調查秘而不宣,HSE(健康、安全和環境)年報避重就輕?為何安全生產績效數據披露缺乏,外部審核等制度難建立?為何政府安全監管始終缺位,只能依靠“行業自律”?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6月2日大連石化爆炸發生后,事故企業的通報“一切從簡”。
為何安全事故調查秘而不宣,HSE(健康、安全和環境)年報避重就輕?為何安全生產績效數據披露缺乏,外部審核等制度難建立?為何政府安全監管始終缺位,只能依靠“行業自律”?
相同的事故,不同的處置
中石油大連石化兩年第三爆后,張兆康抑制不住在兩個場景間來回穿越。
張兆康是中海能源發展公司和采油環保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在英國阿伯丁工作期間,他曾帶著中國訪客去參觀過殼牌的阿爾法事故紀念碑。發生于1988年的阿爾法鉆井平臺爆炸起火事故,是世界海洋石油工業史上最大的一次悲慘事故。
肅穆的碑體上,167位死難者的名字用金色鐫刻,碑文寫道:“阿伯丁是個石油城,人們不會忘記為了繁榮這一城市而獻出生命的工人。”
看到紀念碑的中國石油行業代表,很少有不拿出相機拍照留念的。
張兆康的記憶中,在英國,一旦發生事故,當地報紙幾乎每天都用頭版頭條刊載法庭進展——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事故,責任人會被以刑事犯罪起訴,而非“行政記過”。
當場景穿越到中國大連,類似的事故,卻是截然相反的處置方式。
2013年6月2日大連石化爆炸發生后,事故企業的通報“一切從簡”。事故原因、責任認定等關鍵環節絲毫不被提及,而對輿論質疑其“兩年三爆”的離譜事故率,中石油和大連石化均不置一詞。
不過,迥異的中外事故處理方式,卻并非全然沒有共同點。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中外石油石化企業,都遵循著同樣一套名為HSE(健康、安全和環境)或QHSE(質量、健康、安全和環境)的管理體系。
最早的模仿者
國際油氣和石化行業引入HSE管理體系,源自一場悲劇。
1988年,殼牌在英國北海的阿爾法鉆井平臺,因人為因素發生爆炸事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