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戲人生】重修鄭澤堰記
2010年,抗戰時任四川三臺縣縣長鄭獻徵的女兒鄭碧賢,遵循父親七十年前的遺愿,為三臺縣鄭澤堰修竣防洪閘。這位中央戲劇學院畢業旅居法國的戲劇家,因為偶爾發現父親的日記,回到故鄉投入了一項從未涉足過的水利工程,水閘修成當年,經受了洪水的襲擊,保護了二十萬農民的財產……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陳延舟 葛佳男
46.5公里長的四川三臺縣鄭澤堰灌區平面示意圖
2010年,抗戰時任四川三臺縣縣長鄭獻徵的女兒鄭碧賢,遵循父親七十年前的遺愿,為三臺縣鄭澤堰修竣防洪閘。這位中央戲劇學院畢業旅居法國的戲劇家,因為偶爾發現父親的日記,回到故鄉投入了一項從未涉足過的水利工程,水閘修成當年,經受了洪水的襲擊,保護了二十萬農民的財產……
父親的日記
2006年秋,我的大哥在美國去世后,大嫂決定回國定居,她帶回五十多年前抄家時的漏網之魚——父親的一本日記和一些照片。當我拿到這本日記時,好像面對的不是日記而是父親。
我從小就不愛哭,因為我沒有媽媽,不知道該對誰哭。父親也不喜歡愛哭的孩子。記得小時候摔了跤我就哭,他說,哭就不疼啦?要記住吸取教訓就是了。骨氣根植于我的心里。“文革”時被抽打得渾身是血我沒流過一滴淚。但是當我從三哥手上接過這本日記的時候,竟號啕慟哭,把憋在肚子里幾十年的委屈,和對父親的那一腔念想全都哭出來了。
我出生在重慶沙坪壩,祖籍重慶榮昌縣,是書香世家,父親鄭獻徵兩歲喪父,祖母獨自將三個孩子拉扯大,并給孩子竭力提供條件接受教育。1918年,父親18歲從榮昌縣鄉村到北京求學,參與五四運動,追隨孫中山倡導的革命。1925年畢業于北京法政大學,返重慶投身教育救囯。先后任重慶聯合中學校長、盧作孚兼善中學校長、重慶大學校長。1935年后轉而從政。
我是家里的幺女,襁褓中喪母。不到十歲父親突然從我身邊消失,我成了不是孤兒的孤兒。應該說我是天性中屬逆經叛道一類。五十年代無家可歸,六十年代“文革”中被打、被關,八十年代我導演的京劇《奧賽羅》轟動戲劇界,但隨后又遇困厄,九十年代去了法國……
1937年,鄭獻徵任三臺縣長時,他的決心是:“唯有全國同胞一致奮起以與日寇為殊死之戰爭,寧可四萬萬人完全死絕而萬不能投降。蓋今日之事處處皆是死路,惟抗戰為有生路,與其坐而待亡,固不若拼命一爭之為愈也。”他以這種精神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生產自救、支援抗戰,短短兩年半時間三臺縣由一個逃荒要飯的貧困縣,變成糧倉和抗戰模范縣,成為遠征軍發祥地。
鄭獻徵不是主宰政治潮流的高官,僅僅是一個與百姓最接近的普通官員。他曾誓言:“今日之事我與抗戰大事有關者,當以身許國不能絲毫消耗吾人之時間精力,否則人顧者私,國事尚可好乎?不畏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