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監聽在美國:隱私權與國家安全的博弈

鬧得滿城風雨的“棱鏡”項目,折射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公民隱私權與公共安全的合理界限在哪里?實際上,美國是最早對情報監聽行為單獨立法的國家,大多數國家在制定監聽法律時都參照了美國的監聽立法。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金幼文

6月14日,美國紐約的一名婦女手舉寫有“請不要監視我的電話,郵件和網絡發帖”的字牌參加“占領華爾街”運動支持者組織的抗議活動,譴責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的電話和網絡秘密監控項目。 (新華社/路透 /圖)

目前,“棱鏡門”事件依然沸沸揚揚。不少人很吃驚,似乎第一次知道美國政府對某類特定對象有監聽。實際上,美國是最早對情報監聽行為單獨立法的國家,大多數國家在制定監聽法律時都參照了美國的監聽立法。

1928年,美國人奧姆斯特德(Olmstead)起訴聯邦政府,原因是聯邦調查局在未獲法院授權令狀的前提下,在他住所外的電話線上安裝竊聽器,并依據監聽到的信息作為證據指控他從事犯罪活動。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塔夫脫認為,FBI沒有侵入奧氏的住所,也未對其進行人身約束,因此,FBI并未侵犯憲法第四修正案。

然而,這一判決引發了強烈質疑,布蘭迪斯(Brandeis)發表了著名的反對意見:對第四修正案必須從立法精神去理解,不能拘泥于住宅、人身和文件等字面意思,憲法與當時技術水平相適應,具有局限性……政府針對個人隱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