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是政治也是“游戲”
在不為媒體和公眾知曉的層面,國家間相互抓捕間諜遣返、判刑的事件,幾乎天天在不間斷地“上演”。間諜絕不僅僅是獲取情報的力量而已,他們又往往成為國家間甚至國家內部政治斗爭的工具。
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實習生 楊寶寶 岳進祥
“當我們提到間諜時,神經深處的敏感的空想組織就會受到刺激。”
在不為媒體和公眾知曉的層面,國家間相互抓捕間諜遣返、判刑的事件,幾乎天天在不間斷地“上演”。
間諜絕不僅僅是獲取情報的力量而已,他們又往往成為國家間甚至國家內部政治斗爭的工具。
兩個29歲的年輕人最近讓美國傷透腦筋。其中之一避禍香港的前CIA雇員愛德華·斯諾登,他揭發“棱鏡門”轟動全球。2013年6月23日,斯諾登登上了從香港前往莫斯科的飛機,之后,斯諾登消失在莫斯科機場。
相形之下,斯諾登的兼前同事瑞安·克里斯托弗·福格爾受到的關注則要小得多。這位表面身份為美駐俄使館政治處三等秘書的CIA特工,在2013年5月13日晚從事間諜活動時被捕。要知道,在他被捕之前,“間諜”這個詞已經被美俄兩國政府有意遺忘了3年。
斯諾登、福格爾在公眾視野中出現又消失,都指向俄羅斯。仿佛他們在用自身的經歷告訴人們,美俄間諜戰的大幕從未落下。
一排排墓碑
先鋒間諜小說家艾瑞克·安伯勒在《給某個間諜的墓志銘》中寫道:“當我們提到間諜時,神經深處的敏感的空想組織就會受到刺激。”但被捕時的福格爾實在讓人掃興。
“一頂金色假發,一捆現金,還有打印在A4紙上價值一百萬美元的招募計劃。”英國《獨立報》駐莫斯科記者肖恩·沃克(Shaun Walker)在報道中不無嘲諷:“比起現實CIA特工,這聽起來更像是‘王牌大賤諜’。”
據來自俄羅斯的消息,福格爾2011年幾乎是一抵達莫斯科,俄聯邦安全局就已確認了他中情局特工的身份,并對其進行了嚴密的監控。
福格爾數次試圖策反俄聯邦安全局的官員,發展服務中情局的臥底。然而,福格爾未曾料到,他看到的成果都是俄安全人員“認真配合”的表演。于是,當他懷著喜悅和興奮與發展成功的“臥底”見面時,他卻被這名“臥底”逮捕了。
俄特工用攝像機和相機記錄了5月13日當夜抓捕福格爾的全過程,并向媒體展示了在他身上搜出的假發、羅盤、招募信,以及“特殊技術設備”等證據。
由于證據確鑿,美駐俄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