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專題】699萬普通高校畢業生去往何處?“找工作”的年輕人
今年是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能力與學歷、門第與機遇,究竟哪些因素決定他們最后的就業選擇?一些國企會直接把招聘機會和大學生背后的“社會關系”做資源互換。但有社會學者研究發現,“個人能力以及大學生文憑的價值,還是排在第一位”。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699萬,是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數字。這一數字意味著什么?比寧夏回族自治區的630萬人口,還多69萬。
今年是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龐大的就業人數,以及當前的經濟形勢,讓這群90后一出校門,便承受著白熱化的競爭壓力。
對于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找工作”是現實社會給他們上的第一課。能力與學歷、門第與機遇,究竟哪些因素決定他們最后的就業選擇?在和社會的碰撞中,他們有哪些領悟?在找工作的成功與失敗中,他們如何看待社會,如何認識自己?
和畢業生同樣忙碌的,還有各級政府。對于它們來說,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最難就業季”里,地方政府如何應對?在“就業公平”問題上,有哪些現象或趨勢值得警惕?請見南方周末本期“大學生就業”專題報道。
2012年11月20日,江蘇省暨南京市2013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公益供需洽談會,求職者人頭攢動。
一些國企會直接把招聘機會和大學生背后的“社會關系”做資源互換。
“社交和情商是大學生能力的一部分,未來你能否成功,這起到很大作用。”
雖然“關系”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吃重,但李春玲研究發現,“個人能力以及大學生文憑的價值,還是排在第一位”。
張衛從來沒想到,找工作會有這么難。
他是江蘇一所211高校新聞學院畢業生。最初,他的目標是在省內找份與媒體相關的工作。在網投和校園招聘會上,他向南京報業、現代快報等媒體投了簡歷,都沒有消息,“感覺媒體不怎么招人”。
幾番嘗試之后,張衛發覺今年文史哲應屆生找工作“真心很慘”,“一般工作月薪最多2500到3000”。他不得不放寬了簡歷的投放范圍,開始漫無目標地嘗試,甚至連火車上搬貨物的工作也投了簡歷,“對方只要初中文憑,工資有5000元,竟然就是這個收到了回應”。
作為今年699萬普通高校畢業生之一,張衛遭遇的求職困境決非特例。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13年比去年新增19萬畢業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社會知名調查機構麥可思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4月10日,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同比下降9%;本科畢業生為35%,同比下降12%。
張衛所屬新聞學院的就業情況不算理想,男生除了幾個做公務員、進電視臺和銀行外,其他大多進了“一些亂七八糟的企業”;女生中有3個考上了公務員,還有一些人“以實習的名義在上班”。
四處碰壁之后,張衛趕上老家(一個縣級市)的公務員考試,并有幸成為全班六名未來公務員之一。只是這個職位——法院新聞宣傳部門,已與他最初的媒體志向漸行漸遠。
在這個被媒體稱為“最難就業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