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專題】寒門子弟更難找到好工作?
家境貧寒的學生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在總體就業崗位不足的前提下,家庭和社會背景對學生就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一部分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因家庭資源較少,或失去工作機會,或失去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但對于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孩子來說,改變命運最主要的一條路還是考大學。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家境貧寒的學生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再過幾天,今年高校畢業生的離校高峰即將到來。2013年是普通高校畢業生最多的一年,699萬年輕人將何去何從?
從數據來看,近年來中國大學生未就業率不斷上升。根據歷次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30歲以下具有大學文憑者的未就業率只有0.1%,1990年增加到0.8%,2000年躍升至5.1%,2008年社科院抽樣調查顯示,這一數字已增加到11.2%。
就業不景氣的原因各異,有整體經濟發展放緩的因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用人單位選擇的原因,當然也存在“結構性失衡”現象——大企業門庭若市,小企業門可羅雀,名校畢業生“不愁嫁”,一般院校學生一職難求。
除這些原因,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在總體就業崗位不足的前提下,家庭和社會背景對學生就業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許多學者在研究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的代際傳遞時發現,一部分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因家庭資源較少,或失去工作機會,或失去找到好工作的機會。
“家境貧寒的學生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國際交流部主任陳永杰說。
還沒有充分建立“能力本位”
2013年6月15日,智聯招聘對今年通過他們網站投遞簡歷的畢業生信息做了統計,發現近300萬畢業生通過智聯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但大小企業的就業機會完全不一樣——規模在100人以上的企業,平均每個崗位能吸引73份簡歷,但20人以下的企業,數字是21份。
去什么樣的企業就業,決定著收入和發展前景。為了一份好的工作,畢業生除了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