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移民
在江西多地,廠中村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痕跡:村莊被高爐、礦渣、車間團團包圍,村民們要上街,必須穿越工廠。而以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名義,一場整村搬遷行動正在江西多地如火如荼展開,它也正在遭受爭議。在污染最嚴重的礦區,由于土地遠離城市利用價值不高,地方政府對搬遷并不感冒。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貴溪市蘇門村,幾萬噸重金屬尾礦堆放在農田上。
以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名義,江西一場自上而下的整村搬遷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展開,它也正在遭受爭議。中國農村如何不再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犧牲品,受害農民如何不被當做拋棄的包袱,這是搬村之后更大的命題。
74歲的劉之敏搬離居住了一輩子的老宅時,沒有一絲眷戀。
在歷經十余年抗爭后,包括劉之敏在內,夏家村村民在2013年初等到了理想的結局:江西省新余市政府決定以重金屬污染防治名義搬遷五座村莊,夏家村名列其中。
夏家村緊鄰新余市最大的企業——新余市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廠區。而在兩側,還分布著大唐發電廠和雙強化工廠。新余市三家污染企業,把夏家村圍困在一個三角之中。
“喝的井水,紅褐色的,和洗礦的水一個顏色。”在劉之敏看來,每口喝下去的水都讓他不安。
不惟新余市,江西省其他縣市的農民已經或即將踏上背井離鄉之路。據報道,鷹潭、新余兩市已有16個村整體搬遷,涉3850余人。上饒等其他城市也正在計劃搬遷行動。
這是江西省雄心勃勃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行動,也是省委主要領導提出建立“美麗中國”實驗區的舉措之一。這個著名的有色金屬省份已在撫平污染“傷疤”。
在長期研究環境治理的學者廖曉勇看來,在重金屬污染治理史上,整村搬遷的治理模式非常少見,“基本上都是企業搬遷”。覆蓋全省的重金屬避難行動更加罕見。
廠中村前傳
依然堅守在西坵村的劉成虎家,正對著新鋼燒結廠不停冒白煙的兩根煙囪。由于認為安置補償太低,他成了西坵村目前唯一的釘子戶。
西坵村在2011年被列入新余市重金屬污染防治搬遷的第一批計劃,劉之敏的夏家村則是2013年的第二批計劃。
劉成虎家與廠區圍墻相距不到十米。唯一通往外界的路,也是燒結廠運輸車輛的必經之道,經年累月的煤灰、礦渣摻雜在大大小小的路面水洼中,油光發亮。
在新余當地,這兩座村莊共享一個獨特的稱謂——廠中村。
村莊被高爐、礦渣、車間團團包圍。村民們要上街,必須穿越工廠。每天,他們從鋼鐵廠進進出出,就在鋼鐵廠內生活,甚至不少人的耕地仍位于廠區內。
這是半個世紀之前留下的中國困局。
1958年國家提出“以鋼為綱,全國躍進”的方針,全國迅速形成了全民煉鋼高潮。當年11月5日,在新余一片剛剛收割完的稻田里,當地為兩座煉鋼高爐舉行了一個簡單而熱鬧的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