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在線監測工程,造假僅需“墊幾塊磚”“千里眼”明造,“障眼法”暗行

六年耗資百億,監控全國上萬污染源的在線監測網絡,意在為監管者裝上“千里眼”,但造假企業瞞天過海易如反掌:只需一個針閥或者一個可變電阻,就能躲開。這個全球領先的網絡也正如中國治污現實,污染源監控技術層層加碼,但監管體制卻仍力有不逮。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針對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測的“千里眼”,企業造假幾乎無需多少成本。 (勾犇/圖)

六年耗資百億,監控全國上萬污染源的在線監測網絡,意在為監管者裝上“千里眼”,但造假企業瞞天過海易如反掌。這個全球領先的網絡也正如中國治污現實,污染源監控技術層層加碼,但監管體制卻仍力有不逮。

只需一個針閥或者一個可變電阻,就能躲開一項耗資百億打造的國家環境監管網絡——全國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法眼。聽起來是奇談,一些企業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2013年5月,江蘇七家脫硫減排不力的電廠被通告處罰。與慣見的污染黑戶不同,這批受罰企業的一大罪狀是,使用諸般伎倆,導致江蘇省在線監控平臺獲得的排污數據不實,環保部門“千里眼”失效。

江蘇并非孤例,亦難稱源頭。事實上,在中國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的一路征程上,千奇百怪的造假術,一直如魅影般揮之不去。

百億工程的“致命”造假

“中國的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是世界最大、最靠前的。”一位要求匿名的環保部環境督查官員說。

這套專業系統并不晦澀,它在企業污染源處安裝監控設備,實時傳輸數據至環保部門,形如監管者的“千里眼”。

它所費不菲。從2007年起,中央開始投資建設這一中國最大的物聯網。目前,由中央投入和地方配套的資金已累計逾百億元。環保部污染源監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25日,全國已有13590家國控重點污染源連入這一網絡。國家、省、市、重點企業的四級監控體系已基本完成。

它承載夢想。“廢水靠看、廢氣靠聞、噪聲靠聽”的環境監管窘境有望借此改觀。如果數據有效,可以作為排污申報核定、排污許可證發放、總量控制、環境統計、排污費征收和現場環境執法等的依據。

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看來,這一體系對中國的環境執法還有著獨特的針對性。“如果這些數據在第一時間就可以披露,市長、縣長要掣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