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宜搭建多層次暢通融資平臺
資金是企業發展不能繞過的重要一環,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存在,無法破題。“融資難始終都是中小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難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
分析認為,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不能一味從商業銀行入手。專家建議,一方面企業要練好內功,走專、精、新、特之路,另一方面國家應引導構搭建多渠道、多層次的融資平臺、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中小企業融資難多年無法破題
民營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及其蓬勃生機和活力還在不斷加強顯現。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超過60%,占稅收比重約為50%,占就業比重約為80%。同時,作為民營經濟的主體,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
“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張競強表示,但長久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負擔重、人才匱乏等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其中融資難尤為突出。
“‘融資難’是阻擋中小企業發展的攔路虎。”張競強說。目前,國內中小企業融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二是從債券等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3月21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做客新華社新華08網(中國金融信息網)視頻訪談間,圖為訪談進行中。 新華08網鐘奕攝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數據顯示,當前僅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能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資金。
與此同時,受國內資本市場發育晚、規模小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也不暢通。以債券市場為例,數據顯示,從直接融資所占比例來看,我國債券存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列不到60%,遠低于美國151.5%和日本251.6%。而中小企業在股票市場、債權市場等資本市場獲得的直接融資比例不到10%。
“間接市場拿不到錢,直接市場也拿不到錢,中小企業融資難就可以想象。”張競強說。
解決融資難題著力點不單在銀行
“追著銀行,踏破門檻”幾乎是過往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寫照,呼吁“大銀行放下身段,傾斜小微貸款”的呼聲不絕于耳。但在張競強看來,一味要求商業銀行調整審批條件、對中小企業放寬貸款,其實并不科學。
“作為市場參與者,國內商業銀行追求的首要目的是資產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動性。”張競強表示,“但是中小企業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平均存續時間也比較短。在我們國家每年都有超過150萬戶中小企業誕生、注冊,也有近一百萬戶在消亡。”
而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達成信貸交易,中小企業就要完成必須通過的信貸流程,其公司資產和財務必須達標。交通銀行金融分析師鄂永健認為,從小企業來看,無論是經營實力還是管理水平,往往難以滿足銀行融資條件,這與中小企業經營實力較弱、財務不規范等自身因素有關。
“銀行要求拿資產抵押才放款,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成長型的輕資產企業,沒有抵押物,所以就拿不到款。”張競強說。
平安銀行2012年報顯示,該行2012年不良貸款余額68.66億元,較年初增加35.71億元;不良率0.95%,較年初上升0.42個百分點。平安銀行表示,主要是受累于長三角等地區民營中小企業償債能力下降。無獨有偶,浦發銀行也在近日發布的2012年報中稱,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是受江浙地區企業影響。
分析認為,以融資交易為盈利模式的金融機構,尤其是以借貸為盈利模式的銀行,是在遵守監管體系要求、嚴密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條件地進行經營活動。但目前以服務大中型企業為主導的金融資金供給體系,與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缺口或錯位。
“三表”“三品”搭建暢通融資平臺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中小微企業的高成長已經成銀行業共識,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各家商業銀行均加快了業務轉型的步伐,小微信貸正成為其極力拓展的業務領域。
記者從農行獲悉,截至2012年末,該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近6000億元,貸款增量超過12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增速超過25%,大幅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速。同時,該行去年成功發行全國首單由國家科技部支持的“蘇高新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項目。
“一方面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大量信貸資金的注入,一方面則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發現了小微企業貸款的巨大市場空間。”張競強說。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分別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增速高8個和1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64萬億元,占同期全部企業貸款增量34.6%。
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小微企業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中小企業風險普遍偏高,有些企業的管理很不規范,甚至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和銀行之間的信息往來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
對此,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正在嘗試實行“三表”“三品”的信用審批形式。具體來說,在當地政府部門協調下,不依賴數字信息,而通過實地考察來進行信貸審批的基礎工作。“三表”即是水表、電表和報表,“三品”則是人品、產品、非銀行要求的資產抵押品。
“有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的先行考察作保,金融機構的放款效率就有可能提高,而不良貸款率也能得到控制。”張競強表示,目前行業協會已與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授信協議,通過考察的中小企業有望先行獲得資金補充。
張競強透露,中小企業協會將于今年7月中旬牽頭舉辦首屆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為企業和投資方搭建集中展示投融資項目的平臺。“從前期的摸底情況來說,預計參會企業將達到2萬家,金融機構超過300家,成交額達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