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示讀者以大信(33)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卻常見報紙這樣寫: 尖閣群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尖閣群島是日本的叫法,但也不全是,因為日本把群島叫諸島。
誰給日本起的名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卻常見報紙這樣寫: 尖閣群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尖閣群島是日本的叫法,但也不全是,因為日本把群島叫諸島。自稱釣魚島之主,為什么用人家的稱呼呢?名從主人,例如漢城,我們跟著改口叫首爾,雖然有點砍你頭的意思。又如日本的新潟,嫌瀉肚的瀉不好聽,讓我們寫潟,我們便照寫不誤,其實,當初把潟略為“瀉”的是他們自己,跟中國繁簡字無關。既然以我們為主,即便是迻譯,也理應譯作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日本稱尖閣諸島)。
名從主人,我們口口聲聲把敝國叫中國,而日本也用著中國發明的漢字,就該照用這中國二字??墒?,偏有那么幾個人,如作家兼知事的石原慎太郎、教授兼論客的渡部升一,言中國必稱支那?;蛟S早先用支那一語是事出有因,但現今其用心無非教中國人聽來不舒服罷了,就只能情不可原。倘若我們把日本叫倭,大概也不懷好意,不過,這個國號雖然是中國給起的,可他們祖上畢竟使用過。
依照史學家網野善彥的見解,“日本國成立、出現以前,日本、日本人都不存在,這一國制之外的人們不是日本人”。中國史書《三國志》記載,日本、日本人之前是倭地、倭人。曾有百余國,公元57年倭奴國遣使,后漢光武帝頒發了一枚金印。倭早就出現在中國古地理書《山海經》之中,屬于燕。東漢思想家王充說,周成王年間,倭貢獻過鬯草。倭人把自己叫YAMATO(本義是山門、山外),但沒有文字,便冒認了這個國名。對外按漢字發音,對內用固有叫法,具有二重性。
《舊唐書》說“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這倒也未必?!豆攀掠洝泛汀度毡緯o》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兩部史書,前者撰述或用漢字的音,或用漢字的義,而后者純粹用漢文寫就。有一個傳說的英雄,《日本書紀》寫作日本武尊,《古事記》寫作倭建命,可見他們并不嫌倭這個字眼兒不好聽,而是大唐以己度人。“日本”二字,《日本書紀》中注明,讀作耶麻騰(YAMATO),跟倭是一樣念法。日本人認為語言有靈,而文字終究是舶來品,就少了些心理因素和感情色彩。
作者:《南方周末》編輯部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日本這個國號不是中國給起的?!杜f唐書》說得很明白:“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新唐書》也說: 日本使者自己說,國近日出之處,以此為名。而且,中國慣用詞語有日下、日邊,好像從不說日本。更早的《唐歷》(唐朝史官柳芳撰)也明明寫著日本是倭國的別名,但平安時代(8—12世紀)朝廷上講讀《日本書紀》,常有人質疑: 這國名是日本自己起的,還是唐朝給起的?博士則斷然解惑: 因為在日出之方,所以唐朝給起名叫日本。江戶時代(17—19世紀中葉)有一個神道家大為不滿,說日本的國號是唐人給起的,表示從屬于唐。為什么叫日本?著有《古事記傳》的國學家本居宣長也認為,與日神信仰無關,乃是取地理位置之意。日本處在東夷之極,這是中國人自古的看法。“向東惟看日”(王維詩),遣隋使的日出處也好,遣唐使的日本也好,用的是中國觀念。至于日本國書寫日出處天子、日沒處天子,惹惱了隋煬帝,恐怕是因為天子只一個,日本哪里配,當然教大隋天子滿臉濺朱。妙的是有人說,只有站在朝鮮半島上,才可以東看日出,西看日沒。
《新唐書》記載: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遣使節來祝賀征服高麗,此后稍微學習中國話,就討厭倭這個名,更改為日本。對中國啟用這個國號,是公元702年日本第八次遣唐。使船靠岸,當地人揚聲問道: 你們從哪里來的呀?船上答: 來自日本。唐人就又說: 以前大海里有一個大倭國,人都很文明。日本史書《續日本紀》記這段史實蠻生動,自夸了一通,就算把國號由倭變成日本。未免有點像“物語”(故事),但中國替他們遺留了物證,是唐人墓志。碑主曾擔任春宮侍郎,“日本來庭”,正是這一幫人,他出面接待,還“共其話語”。
這時候的大唐,武則天廢了兒皇帝睿宗,親自登極,給兒子改姓,改唐為周。按說她對改變國號應該很在意,但“皇明遠被”,人家大老遠地來朝貢,愛叫什么叫什么罷,名從主人。703年武則天還在大明宮的麟德殿設宴款待了使節?;噬袭嬃巳?,接受并承認新國名,到了臣子筆下就成了“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對于自以為老大的唐朝來說也實屬正常。
日本學者研討從倭到日本的國號變化,即國家形成史,基本以《三國志》、《舊唐書》等中國史書的記述為框架。也就是日本列島上起初有很多國,互相兼并,最終形成日本國。他們往往把改變國號視為中國難以接受的事情,有意無意地借以抬高日本敢于跟大國抗衡的形象,反倒令人覺得不過是一種小國心態。像我們愛說地大物博,他們愛說自己國小資源貧乏,聽來蠻“矜小”。就《舊唐書》所記來看,唐朝在意的并非改名問題,而是日本人“不以實對”,到底鬧不清,是倭國嫌國號不雅,改為日本,還是本來就有個小國叫日本,吞并了倭國之地,所以才“疑焉”,懷疑它來路不明。而《新唐書》記為倭國吞并了小國日本,襲用其國名,足見中國人被搞得稀里糊涂。
2004年在西安發現一塊碑石,赫然有“國號日本”四個字,又為日本的國號提供了物證。這是一個日本留學生,于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死在中國。名叫井成真,可能本來復姓,在中國簡略為單姓。他“強學不倦”,惜乎“問道未終”,年紀輕輕就死了,“春秋卅六”。形埋異土,魂歸故鄉。大唐皇上也哀挽,這皇上是唐玄宗李隆基。他還給遣唐使寫過詩,“日下非殊俗,王化遠昭昭”云云。
唐史認為日本人“矜大”,到了近代,日本終于把國號定為大日本帝國?,F而今還有人把日本叫倭,或者叫小日本,好似呼光喊亮,惹阿Q怒目而視,就無非是那些未莊閑人罷。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5月27日)
《南方周末》編,詳情請點擊:http://shop.infzm.com/goods.php?id=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