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示讀者以大信(34)
中國絕大多數人世世代代講漢語,長期以來沒有感受到漢語有危機。前些年,有人說現在中國人的漢語退步了,英語學多了,祖國的漢語處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衛漢語。
語言是無須“保衛”的
中國絕大多數人世世代代講漢語,長期以來沒有感受到漢語有危機。前些年,有人說現在中國人的漢語退步了,英語學多了,祖國的漢語處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衛漢語。后來不僅漢語要保衛,似乎漢語方言也要保衛了。2005年,有人說上海話要消失了,孩子說不來上海話了,于是一時間掀起了一股“保衛上海話”的小浪潮。最近,廣州有人又無中生有地制造有關當局“推普廢粵”之說,提出嶺南文化垂危,號召保衛粵語。其實,這些聳人聽聞的說法都與語言本身的發展無關。
一些語言因為負載著更多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使用的人多,就更為強勢;一些語言人們漸漸少用,通行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小,甚至逐漸消失,需要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加以保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
比如滿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古老的女真語受到周邊各民族語言以及蒙古語、漢語的影響,最終在16世紀前后形成了更為豐富、更具有表現力的滿語。清兵入關,清朝建立,盡管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是漢族,而清朝朝廷的語言和公文既用漢語漢文,又用滿語滿文??墒?,清代漢語并沒有削弱,更沒有消失。在接觸到漢文化之后,自康熙皇帝起,就大力推行漢文化,漢文化中的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許多滿族人士的必修課。乾隆時代中期以后,各地滿族逐漸以漢語為母語。在朝廷中滿語也越來越少使用;滿文通行更少,漸漸專用于官方的一部分記錄。到了今天,只有黑龍江少數鄉鎮的老人和部分語言學家還能使用滿語,能聽能說的不到兩百人。世界上類似的語言現象,還可以舉出許多實例。
過去有人說中國“一窮二白”。“白”指的是中國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其實這只說到一面,另一面是以漢語文為載體的文化是極其博大精深的。浩瀚的《四庫全書》也只能包含它的一部分,還“白”嗎?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上的元代和清代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一個統治中國97年,一個統治中國268年,時間也不能說短,但立國以后也不得不以漢語漢文作為官方的通行語言文字。
作者:《南方周末》編輯部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那么,人數較少的民族,他們的語言是否必然會被排擠而不得不消失呢?不然。比如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漢語通行的范圍日益擴大,傣族中青年能講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但漢語的通行只不過擴大了傣族群眾的活動范圍,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傣語并不因此削弱,那里的傣族互相之間照樣講西雙版納傣話。最后一任“召片領”(西雙版納傣王)刀世勛先生不僅精通傣文化,而且熟悉漢文化,能用流利的傣漢兩種語言講課,帶研究生,用兩種文字撰寫著作。這種情況,正是因為在西雙版納傣語和至少使用了700年的傣叻文中,蘊藏著豐富的具有特殊價值的傣文化,它并不因漢文化的傳播以及它同漢文化的密切交流而被替代或受到削弱。
去年緬甸東北部的果敢地區發生沖突,一時成為熱鬧新聞。包括果敢地區在內的緬甸撣邦的北部,是多民族地區,居民有撣族、佤族、果敢族等。但當地各個民族群眾之間互相溝通的語言,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緬語,不是佤語或傣語,也不是彭家聲先生帶去的漢語四川方言,而是云南臨滄地區的漢語方言!臨滄地區的經濟文化在云南來說是比較落后的。它的漢語方言同昆明的漢語方言也有較大差別,不僅在中國其他各省不通行,就是在云南其他地方也不通行。為什么反而在緬甸撣邦的北部竟然通行?因為這里對外交通不便,長時間以來,它的日常生活用品供應,主要來自云南臨滄地區;它的貿易往來,人員交流,主要對象也是臨滄。甚至當地中小學校教書的教師,不少也來自臨滄。既沒有人去提倡,也沒有人去阻止,久而久之,這種漢語方言就成為緬甸撣邦北部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共同語言。
曾經有人企圖用行政或宗教的力量強制推行某種語言。西班牙人占領菲律賓群島300年,占領當局和天主教會就在當地各民族中大力推行西班牙語。后來美國對菲律賓統治了48年,殖民政府和上層人士又使用英語。今天我們看到,菲律賓通行的不是西班牙語,而是英語。菲律賓人為什么要講英語呢?同西班牙語比較起來,英語在教育、經濟、科技以及對其他國家交往等方面的優勢要大得多。雖然如此,也并不妨礙當地老百姓在各自民族內部照樣講泰加羅語,講伊洛干洛語,講宿務語。強制推行某種語言或可收取一時之效,絕無長久之功。一種語言的推廣要靠它承載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要靠交流,要使人們切實感到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用。
也曾經有人希望創建和推行一種世界各個民族都能使用的語言。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花了十年以上的工夫,終于在1887年創立了世界語。但是他也知道,在當前和相當長的未來,這個世界語都不可能用來代替世界上已經存在的語言。所以,他把世界語定位為國際輔助語言。推行了一百多年以后,能使用世界語的人,估計在10萬到200萬人之間,而且主要在歐洲。
有人說,我們的青年學生英語學多了,要少學英語,多學漢語。這個話我贊成一半,就是我們的青年學生一定要學好漢語文。起碼,口語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站起來能侃侃而談,最好是說得頭頭是道,不要以后當干部離開稿子就講不了話;書面表達要條理清晰,基本上沒有病句錯字。雖然如此,英語仍然是要下工夫學好的。舉一個例,如果電腦是中國人發明的,如果互聯網是中國人發明的,那現在全世界都在學漢語。然而不是,電腦和互聯網是使用英語的人們發明的。你不懂英語就掌握不好現代信息技術,必然使自己在世界上信息不對稱。據統計,2008年,全世界的信息量67%來自美國和西歐?;ヂ摼W中的資料,87%是英文的。全球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 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中,80%以上的檢索資料是英文的。美國和西歐許多信息公司,靠高價賣數據庫發財,而這些數據庫都是英文的。你不學英語,不努力學好英語,怎么知己知彼,怎么取得世界上大量先進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發展我們的國家?
語言是無須“保衛”的。我不擔心漢語會在同外界交流中削弱。而且,我堅信漢語中普遍應用的普通話必然會在國內外進一步推廣。如果你真想保衛某種語言,或者保衛某種方言,辦法其實很簡單,你努力增加它的社會經濟文化載荷量,使它更豐富,使它更優美,讓更多的人來使用它吧。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5月27日)
《南方周末》編,詳情請點擊:http://shop.infzm.com/goods.php?id=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