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棱鏡門”事件看網絡時代的國際安全

民眾與國家的對立,超越國界的民眾與國家集團的對立問題必將成為網絡時代的新課題。無論此事最終如何演變,它都將是個人權益或價值訴求的一次勝利,和主權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的一次集體挫折。同時,此事也象征著國家安全在國際安全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低,而個人、團體、國際準則等的安全正越來越超越國界,并吸引整個世界的矚目。

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實習生 金幼文

資料圖片:2013年6月6日拍攝的斯諾登視頻截圖。7月1日,設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的俄羅斯外交部領事機構證實,美國“棱鏡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已通過該機構向俄羅斯提出政治避難請求。 (新華社/路透 /圖)

2013年的6月因為一名情報“臨時工”的橫空出世而變得不同。因為價值理念分歧,29歲的斯諾登用幾臺電腦向自己的祖國、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發起直接PK。而美國雖然擁有世界最強軍力以及用最先進科技武裝的情報系統,居然一時拿斯諾登無可奈何。這太不符合《碟中諜》、《反恐24小時》等好萊塢大片的劇情。這出華麗離奇的現實劇背后,蘊涵著國際安全的大變局。

首先,安全威脅主體日漸泛化。

國家維護國內穩定與安全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信息的單向透明,軍隊、情報系統能掌握大眾所不了解的信息,而可以讓民眾知道的往往是被挑選過的;二是對暴力工具的壟斷,在冷兵器時代,國家無法完全控制刀劍,但可通過掌控冶煉業和制作方法有效控制武器流向民間的規模;到熱兵器時代,制造高性能槍炮、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武器的門檻很高,個人根本難以企及,國家管控遭遇的壓力較小。

然而,進入網絡時代后,兩大基礎明顯被削弱,國家除應對外部的安全壓力和威脅之外,還得花越來越多的精力應付國內層出不窮的“個人威脅”和“少數人威脅”。在互聯網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